74军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几乎打遍了抗战中所有的硬仗。在抗战时期,74军无疑是战绩最为卓著的。你听过74军么? 74军早期没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 成军那年正赶上淞沪会战,部队刚凑起来没几天,就被送到最热的前线。罗店那边打得凶,伤亡大,路也不好走。 稻田踩得稀烂,炮声一响,泥水就往外喷。 他们在那场仗里吃了不少苦,但咬住了,最后还打了个伏击,把日军一个中队打趴了。这一下,名字算是传出去了。 再往后是万家岭,位置关键,打得焦灼,日军硬顶,国军也不退。 74军的一个旅从山后翻过去,趁夜摸上山顶,抢下制高点。那仗拼得狠,张古山顶上下了不少人命。但部队顶住了,日军没占回去。 军里开会说,这支部队有点东西。 奖状发了几张,旗也给了,不过这些东西挂在指挥部,下面士兵顾不上看。 能活着回营地,就是胜利。 抗战那几年,74军几乎每个重要战役都上了。 长沙、常德、上高,战区一换,他们就换地方。打得多,打得也稳。伤亡虽然大,但补得也快。那时兵员结构还算合理,新兵比例不高,老兵多。 一支部队打不烂,主要靠这点。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搞整编。74军变成整编74师,编制从三师九团改成三旅六团,人数砍了一截。老兵退的退,死的死,换上来的是新兵和伪军部队,差不多有四千人。纸面上看人数够了,但底子变了。训练跟不上,服从也打了折扣。打仗的时候,前排一动,后头跟不上。 到1947年春,74师又恢复到三旅九团的规模,但新编的三个团还在安徽整训,没赶上主战场。 这时候整师的人数虽然上去了,可新兵比例高,老兵撑不住阵型。指挥层清楚,但没办法,战线太急,哪里顾得上慢慢练。 外头常说整74师是全美械,说得跟铁桶一样。实际不是。 编制是有的,像榴弹炮、山炮、迫击炮这些都列在清单上。但落实到连队,缺口不少。重机枪该有八挺,常常只有六挺。冲锋枪更少。步枪看上去多,但型号杂,有的还卡壳。 后勤也是个大问题。1946年下半年,美国一度停了军援。美械最大的问题是弹药消耗大。子弹供不上,打得再好也没用。到1947年初,部队开始把一部分美械武器换成国产的,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打仗的时候,很多士兵背的是混编的枪。有的人手里是美国造,有的人拿的却是老式国产货。 孟良崮这地方山路陡,炮拉不上去。 105毫米的榴弹炮干脆放在后方。山炮也只带了一部分。火力本来是整74师的优势,现在被削了。反观解放军,带着五个纵队压上来,野炮团和榴弹炮团也跟着到了。 火力这块,整74师完全被压制。 弹药更紧,车运走不通,只能靠骡马驮。每门山炮只能带两百发炮弹,全师一共大约七千发。解放军这边打的是内线战,弹药储备足,这一仗光炮弹就打了三万三千发。对比一看,差距太明显。 还有个问题不容易被注意到。 整74师的重机枪大部分是水冷的,打几分钟就得加水。可孟良崮是石山,找不到水源。有士兵渴得去舔石头缝里的水珠,哪还有水冷枪管。机枪打不了几下就得停,火力点成了摆设。 战前的整74师确实有过高光,攻淮阴、打涟水,战绩摆在那儿。部队里那时候流行一句话,说十个整74师能统一中国。夸张了点,但他们确实打得起劲,士气也高。 上面把他们当王牌,下头也觉得自己有点本事。 解放军对他们的评价是——正规、有冲劲、进攻型强。缺点也明确,近战不行,打到贴身时吃亏。 1947年5月,战线推到孟良崮,整74师被压在山上,背靠石崖,退路没有。 三天里,解放军连打三轮。第一轮没拿下,第二轮还是被挡。到第三轮,总算打开缺口。山上缺粮,缺水,子弹也用得差不多了。 空投下来的补给没几包,很多直接摔坏在地上。援军没进来,外围打得也乱。 张灵甫在山顶来回转,电报发了好几封,说需要空袭掩护。但没见动静。部队已经断成一截一截,小股作战,指挥也乱。 有人说,有的新兵临阵倒戈,投向解放军。真假不好说,但垛庄那边确实丢得快。 张灵甫中弹死的时候,整支部队已经基本没了。剩下的不是被俘就是躺在乱石堆里。 战后山上散了一地装备,枪、刺刀、子弹盒,全都歪七扭八。 风一吹,铁碰石头,声音特别清。石缝里有水,混着血,晒干后留了一道一道的暗红印。 有人踩着这些旧物下山,也有人没能再下去。
74军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几乎打遍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20 23:41: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