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贺龙作为中国特使访问巴基斯坦,总统米尔扎请他去打猎。总统打了40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9 23:41:03

1956年3月,贺龙作为中国特使访问巴基斯坦,总统米尔扎请他去打猎。总统打了40多只,贺龙打得很一般,毛主席听说后却夸他做得妙。 1956年那趟出访,说实话,最开始也没谁觉得会成什么大事。 中巴建交是早就有了,但真说两国多亲密、多有交情,那是后来才慢慢磨出来的。 前头那几年,中国人手紧、嘴巴也紧,国内百废待兴,还能从牙缝里抠出粮食给巴基斯坦送去一船米,这事巴方记得很清楚。那是1955年,巴那边遭灾,粮库都快掏空了。中国当时自己都不宽裕,却还是一边卖低价米,一边直接送几千吨。没有条件、也不讲太多话,就这么办了。 这一下把巴基斯坦人打动了。人和人之间是这样,国家跟国家其实也一样,你真在我急的时候帮了我一把,咱俩的账就不一样了。 过了没多久,巴基斯坦要改制为共和国,总统换成了米尔扎,一个退役军人出身的人。他办庆典的时候想得也挺开,说得体面点是请各国代表,实际是想看看谁真把他这件事放在心上。毛主席那边一听,没多犹豫,点了贺龙去。 为啥是贺龙?说白了,就是挑了个能聊得来的。米尔扎是军人,不爱听绕来绕去的外交词儿,讲究实在。贺龙也是从战壕里打出来的,脾气直,性子热,派他去,既是代表国家,也是找人对脾气。 那时候贺龙还兼着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出国是正经国事安排。但这趟出访,从一开始就带点“人情”味儿。他一落地,米尔扎迎上来就跟老朋友似的握着手不撒,脸上那种高兴,不太像是作秀。 正式典礼结束没两天,米尔扎就开口邀请打猎。他爱这个,也讲究这个。按他的意思说,打猎看的是眼力和胆识,枪口抬得准不准,一下就见分晓。这种活动他不轻易和人共享的,他请贺龙去,是认可,也是试探。 那天早晨,他们坐小飞机去了卡拉奇西北边的一个猎场。地方不大,杂草灌木多,是那种野兔、野鸡扎堆的地儿。米尔扎让人在林子边摆了三把椅子,中间他自己坐,两边分别是贺龙和耿飚。 耿飚那个时候刚调任驻巴大使,人精一个,懂分寸。猎枪都装好了子弹放旁边,鼓点一响,几百人把灌木丛一围,敲得震天响。飞禽走兽都被吓得四散乱窜,一时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全出来了。 米尔扎打头一枪,稳稳地中。贺龙和耿飚也拿起枪跟着来。说句实在话,贺龙的枪法在部队是出了名的,他打过那么多仗,不论长枪短枪,一上手就准得很。可那天,他打得并不多。 打了一个多小时,米尔扎脚边堆了四十来只猎物,耿飚差不多二十几,贺龙的,也就那样,看着不出挑。耿飚其实明白,贺龙这不是不会,是在收着打。他不想在对方面前太出风头。这事不说破,但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中午饭摆在猎场边上吃的,野鸡现打现烤。米尔扎很高兴,说以后还得再来几回。吃饭的时候他开口跟贺龙说,下次中国总理再来的时候,你得一块再来,军人之间得守信用。他说这话时没用什么外交辞令,就是一句带着点意思的邀请,说得很直。贺龙笑了笑,说行。 回国后,毛主席听了这趟出访的细节,也笑了。他对贺龙说,那打猎的事儿,你干得漂亮。毛主席夸人不多,尤其不轻易夸“打得少”,这事儿里头藏着分寸。不是枪法问题,是风头不能抢,尤其不能抢主人的。外交场合,不是比谁打得准,而是比谁看得明白。 年底的时候,周总理回访巴基斯坦,贺龙没落下。他说了要来的,就真来了。米尔扎一见到他,像是见着老兄弟,直接走过去拥抱。会谈完第二天,又去猎了一回。这回打了一整天,回来时候天都黑了。 这一年的来来往往,说它是中巴关系的拐点,不是空话。正式文件有,联合声明有,新闻也铺天盖地在报道。但有时候,真正把事敲定的,不在文件上,而是在猎场边上那一顿野鸡饭,在那几句不讲排场的交谈里。 那一回,贺龙没有打出自己的最好成绩,却赢得了一份信任。那份信任后来成了两国之间一根很结实的线,一直拉到了几十年之后。 现在要是有人问,中巴友谊从哪儿开始的?说不清是哪一天哪一刻,但可以肯定,那场打猎,是绕不过去的。不是因为枪打得准,而是因为有人,明知道自己能打准,还偏偏选择了打慢一点。 猎场那天的傍晚,天边没什么风,草叶上有点汗湿的味道,地上躺着散乱的野鸡,贺龙把枪靠在腿边,低头抽了一口烟。没有谁在谈外交,也没有谁在比成绩,只有三个人坐在草地上,慢慢地说话。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