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的杜致礼有多美?她遗传了父亲杜聿明的基因,显得特别的儒雅大气!尽显了东方美女的气质魅力!真正的美的不可方物! 她是杜致礼。长得好看,这是人尽皆知的。可要紧的不是“美”,是那种让人不敢轻浮的气场。 她出身不小,父亲是杜聿明,在抗日的时候打过仗、丢过人,也吃过苦头,后来又被特赦,整个人生折腾得起起伏伏。但他不是只会打仗的粗人。给孩子起名,一个个都跟“礼义廉耻”那一挂沾边。杜致礼,这名字听着就规矩,是父亲想得很清楚才取的。 母亲曹秀清,年轻时是榆林师范的风头人物,长得好,读书也好。这样的家庭出身,杜致礼从小就是照着“大家闺秀”的路子养的。会弹琴,会画画,还写得一手好字,唱歌也不跑调。不是为了讨好谁,就是规规矩矩地学了,练了,成了。 到西南联大附中那会儿,她已经是“校花”级别的存在。可她自己不声张,一举一动都像是提前排练过的。走在校园里,她不急不缓,同龄人都看她一眼就记住。 1944年,杨振宁也在那儿。他不是学生,是代课老师。 刚从联大物理系毕业,等着出国的手续,一边闲不住,就来附中教数学。他不爱说话,讲课倒是条理分明。学生们不敢太放肆,毕竟这老师一脸认真。杜致礼那时候坐在底下听课,杨振宁也没太在意。一个在讲台上,一个在座位上,他们都还年轻,彼此也不过是路过。 这事一直没后续,直到五年后。1949年,圣诞节那天,杜致礼一个人去普林斯顿的“茶园”吃饭,进门一看,杨振宁就坐在那儿。不是特意去找的,也没人介绍,就是那么巧。俩人当场认了出来,坐下就聊开了。从饭菜聊到学校,又聊回中国,聊到那时那地也不想散。那晚之后,两人开始来往,感情很快就定了。 1950年,他们结婚。没有大场面,也没请谁作证,简单办了手续。她23岁,他28岁。从那天起,一直到她去世,这段婚姻整整持续了53年。 婚后生活不像外头人想的那样风光。 杨振宁天天在实验室,钻在公式堆里,常常忘了时间。 杜致礼不埋怨,也不指望他能顾家。 孩子出生后,她自己送学接学、买菜做饭,还要招呼朋友来家吃饭。她不是那种委屈巴巴的人,做事利落,自己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有人夸她是“贤内助”,可她压根不稀罕这称呼,她觉得这就是应该的,不算什么。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得了诺贝尔奖。夫妻俩一同去了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现场有记者、有国王、有一堆学者。杨振宁在那儿领奖,杜致礼就在台下坐着,一身礼服,神情稳重。有人注意到她,说她长得好,气质也好。但她不在意外头的看法,她在意的是丈夫有没有吃好,有没有累着。 那次领奖回来之后,杨振宁越来越忙,工作安排得满满的。杜致礼还是照旧,把家收拾得服服帖帖。小孩大了一个接一个上学,生活也慢慢走进了正轨。 她有自己的想法,不是跟着丈夫转圈那种。李政道和杨振宁关系紧密,学术上是搭档,私下里她总觉得李政道不太靠谱。有一回,她直接跟丈夫说,小心点,别什么事都和李政道掏心掏肺。杨振宁听了,也没反驳,但后来两人确实渐行渐远。这段事在学界还引起不少议论,觉得可惜。但在她看来,家庭优先,信得过的人才值得一起干活。 1971年,杨振宁要回国。 这事不简单。外头人在盯着,他自己也犹豫,是先去台湾,还是直接进北京?杜致礼没多说,只是表示:“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选。咱们都这么大岁数了,不能违心。”这话说得轻,可杨振宁记住了。他最后选了回北京,先去看老人。 后来也有人说,正是这次回国,让他在中美之间成了桥梁,起了不小作用。 两人这一辈子没什么大风大浪,但细水长流得很稳。 三个孩子都成才,大儿子做程序员,二儿子念化学,小女儿当医生。家庭不吵闹,不铺张,有笑有声音,就是个正常人家。 她晚年身体不太好,慢慢地就不常出门了。 2003年去世,消息没铺天盖地地传,可认识她的人都觉得惋惜。她不喜欢热闹,也不愿意被人记得太多,但她在杨振宁那儿,是有位置的,是独一份。 第二年,杨振宁再婚,娶了翁帆。这事在国内引起很大风波。有人理解,有人骂他“老不正经”,也有人说他不过是怕寂寞。照片一出来,杜致礼和翁帆被人拿来对比。有人说,翁帆像杜致礼年轻时的样子,也有人说杨振宁其实一直在怀念前妻。杨振宁只说了一句,“她是上天送我的最后一个礼物。”话不多,听着也挺沉。 不管后面怎样,前头那五十几年是真的。 杜致礼是个干脆的人,从来不拿情绪吊人,也不靠“牺牲”来标榜自己。她守住了一个家,也陪了杨振宁度过最关键的那段岁月。 1957年的老照片还在,灯光打在脸上,她不笑得灿烂,只是平静地站着,眼神落在丈夫身上。 台下鼓掌声很响,她没动。 她不抢风头,也从不在意镜头在哪儿,那一刻,她在场。足够了。
年轻时候的杜致礼有多美?她遗传了父亲杜聿明的基因,显得特别的儒雅大气!尽显了东方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20 23:41: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