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9月,印度即将退役服役近60年的2个米格-21中队,印度空军的中队总数将跌至29个。而这一趋势,也同样被“印度国防研究”网站(Idrw)看在眼里。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米格-21的退役。作为印度空军服役近60年的“老兵”,米格-21曾是印军的主力机型,但这款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战机早已过时。印度从1963年起总共引进了874架米格-21,可到今天,超过一半的飞机已经坠毁,造成173名飞行员和47名平民丧生。 剩下的米格-21也事故频发,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维修记录显示,其事故率高达26%,是全球平均水平的6倍多。尽管印度早有退役计划,但新战机的补充速度实在太慢。 原计划用来替换米格-21的“光辉”战机,从1983年立项到2015年才交付第一架,耗时32年,至今只装备了两个中队。更讽刺的是,这款号称“印度制造”的战机,发动机依赖美国通用电气,雷达靠以色列进口,连起落架都是法国货,本质上是“万国牌组装机”。 雪上加霜的是,印度空军的其他主力机型也面临退役潮。除了米格-21,还有6个中队的“美洲虎”攻击机、3个中队的幻影-2000和3个中队的米格-29将在2030年前退役,总共约240架飞机。 而印度空军每年需要至少40架新战机才能维持战斗力,但目前的产能连这个数字的四分之一都达不到。法国“阵风”战机虽然性能先进,但印度只采购了36架,其中首批18架到2020年才交付,剩下的18架因为法国生产线的问题,交付时间一拖再拖。 更麻烦的是,阵风战机使用的法国数据链无法与印度现有的俄制苏-30MKI和以色列雷达系统兼容,导致实战中协同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印度网友的抱怨并非没有道理。莫迪政府上台后,虽然提出了“自力更生印度”的口号,但在空军现代化上却举步维艰。2016年与法国签署的阵风采购协议,单价高达2.4亿美元,比美国F-35还贵1亿,还牵涉严重的腐败指控。 而本土的光辉战机项目,研发费用已经超过100亿美元,单价8000万美元,性能却只能勉强达到三代机水平,连印度空军飞行员都抱怨其机动性不足,雷达探测距离只有对手的一半。 更让人无语的是,光辉战机的生产速度慢得惊人,2021年签署的83架订单,到2025年才交付了不到10架,按照这个速度,要到2030年才能全部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空军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巴基斯坦空军虽然整体规模较小,但近年来通过采购中国的歼-10CE和升级“枭龙”Block3,战斗力大幅提升。 歼-10CE配备的PL-15导弹射程达200公里,而印度阵风战机的“米卡”导弹只有80公里,形成代差压制。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的预警机和数据链系统能够实现实时信息共享,而印度空军的“万国牌”装备却像一盘散沙。2025年的印巴空战中,印度阵风战机首次参战就被击落3架,暴露出体系割裂的致命缺陷。 与中国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中国空军不仅拥有歼-20这样的五代机,还在加速列装歼-16、歼-10C等四代半战机,总数超过1900架。中国的航空工业体系完整,成飞的歼-20生产线每年能生产48架,而印度的光辉战机生产线每年只能造8架。 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的信息化程度和体系作战能力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印度还在为不同装备之间的数据互通头疼。 印度空军的困境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国防预算虽然逐年增加,但养老金支出占比超过23%,挤压了装备采购资金。2025年的787亿美元预算中,只有26.4%用于现代化建设,其中75%还要优先支持本土军工,可HAL等国企效率低下,腐败横行,导致项目一再拖延。 更严重的是,印度空军的战略规划存在严重失误。长期以来,印度将主要精力放在与巴基斯坦的对抗上,忽视了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军事现代化。 当中国在西藏修建了大量现代化机场和公路时,印度的边境空军基地却面临跑道长度不足、缺乏防爆机库等问题,连苏-30MKI都无法满载起降。 而印度为了应对中国,将45%的兵力部署在中印边境,高海拔地区的后勤成本是平原的7倍,2024年冬天因补给不足导致1200人非战斗减员。 面对这些问题,印度政府似乎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与法国签署了追加采购26架阵风战机的协议,并计划在印度建立海外生产线,但这需要到2028年才能开始交付,远水解不了近渴。 与俄罗斯的苏-57采购谈判也陷入僵局,俄方拒绝转让核心技术,导致订单数量从最初的126架缩水到42架,而且交付时间要到2030年以后。至于国产的AMCA隐形战机,研发进度比光辉战机还要缓慢,预计2035年才能首飞,能否按时服役还是未知数。
巴基斯坦的枭龙(JF-17C)战机的发动机推力已提升至9.3吨,如果这一数据属实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