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真的对全世界实现了“再平衡”,一个看似离经叛道、怼天怼地怼空气的非传统政客

天天纪闻 2025-07-29 16:14:02

特朗普真的对全世界实现了“再平衡”,一个看似离经叛道、怼天怼地怼空气的非传统政客,竟然成功的打赢了一场美国单挑全世界的关税战争,他通过漫天叫价、恐吓讹诈等手段,成功分化瓦解了世界各个利益联盟,实现了向全球征税的目标!特朗普,不仅成功玩转了世界,更让美国金融霸权愈加牢固!美股还在不断涨就是证明,资本在用脚投票!   从政策实施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战确实展现出强烈的进攻性。他在第二任期内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最高145%的关税,对欧盟计划加征30%的汽车关税,对日本汽车关税降至15%以换取5500亿美元投资承诺,甚至威胁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   这种全面出击的策略,短期内确实让美国在谈判中占据主动。例如,美墨加协定(USMCA)取代NAFTA,要求汽车零部件75%在北美生产,限制了中国等国的转口贸易;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达成后,美方对华关税仍保留30%,而中方对美关税降至10%。这些协议看似为美国争取到了更多利益,但实际上是将全球供应链的调整成本转嫁到其他国家。   在分化联盟方面,特朗普的策略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他通过“区别对待”的方式,对不同国家施加不同程度的关税压力,迫使各国单独与美国谈判。例如,日本为避免汽车关税进一步升级,同意向美国投资并开放农产品市场;越南为维持对美出口优势,在纺织品原产地规则上作出让步;英国脱欧后急于寻求贸易伙伴,与美国达成协议开放食品市场。   这种“分而治之”的手段,使得原本紧密的国际联盟出现裂痕,各国不得不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而非集体对抗。然而,这种策略的副作用也在显现:欧盟在经历多次谈判后,最终通过930亿欧元的报复清单,德国甚至转向支持对美强硬立场;加拿大和墨西哥在USMCA框架下虽作出让步,但始终保留反制权利。   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两面性。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关税收入显著增加,2025年4月单月征收关税超过174亿美元,几乎是3月份的两倍。   部分制造业企业因关税保护获得喘息空间,例如美国钢铁行业在25%的关税下利润有所回升。另一方面,关税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和企业身上。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显示,每个家庭年均承担至少5000美元的额外支出,而企业为应对供应链中断,不得不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成本更高的地区。   更严重的是,关税政策导致全球贸易萎缩,世界贸易组织估计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减少1%,美国出口企业也因此失去部分海外市场。   在金融霸权方面,特朗普的关税战并未如预期般巩固美元地位。尽管美元仍占全球支付47.8%(2024年7月),但多国已开始推动本币结算体系。例如,东盟国家建立小额跨境支付系统,实现本币直接交易;俄罗斯、印度等国在能源贸易中扩大卢布、卢比的使用。   这种趋势对美元霸权构成长期挑战,而美国国债市场的变化更值得警惕。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后,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投资者对美国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加剧。为对冲风险,各国央行开始增持黄金,2025年上半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增加近500吨,创历史新高。   股市的表现常被视为资本对政策的投票,但美股上涨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17年的减税法案、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科技巨头的垄断利润,都对股市起到支撑作用。   关税政策虽在短期内提振了部分制造业股价,但长期来看,企业盈利增长受制于成本上升和市场萎缩。例如,美国汽车行业因关税获得保护,但2025年上半年大众公司因美欧贸易摩擦损失13亿欧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8.5%。   更值得注意的是,资本流动并非单向回流美国。尽管特朗普呼吁制造业回流,但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FDI同比下降12%,部分企业因成本压力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越南等地。   国际社会的反应,揭示了这场关税战的深层矛盾。欧盟在经历多次谈判后,最终通过930亿欧元的报复清单,法国甚至主张启用“反胁迫工具”;加拿大总理明确表示“不会不惜一切代价达成协议”;中国则通过扩大内需、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逐步降低对美依赖。   这种“去美国化”的趋势,使得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重塑全球秩序的努力事倍功半。更讽刺的是,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反而加速了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例如RCEP的生效、金砖国家扩员,都在客观上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   特朗普的关税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再平衡”,但这种平衡是脆弱且代价高昂的。他通过分化联盟、极限施压,迫使各国在贸易谈判中作出让步,短期内增加了美国的关税收入,部分制造业企业获得喘息空间。   然而,这种策略是以牺牲全球贸易效率、损害美国长期经济利益为代价的。关税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成本上升、国际信任流失,正在侵蚀美国的经济韧性和国际地位。    

0 阅读:226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