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泰停火半小时后,洪森高调感谢特朗普,挽救柬埔寨于水火,最后对中国一笔带过! 柬埔寨与泰国午夜达成无条件停火,洪森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表态,对美国总统一番恭维,说他提出的和平倡议“富有远见”“挽救了数万人生命”,而对于共同参与斡旋的中国,他就一笔带过,只说“感谢中国朋友的支持,以及所有支持这项停火协议的友好国家”。 要理解洪森的选择,需从冲突爆发的背景说起。柬泰边境争端由来已久,尤其是柏威夏寺周边4.6平方公里争议土地的归属问题,自1962年海牙国际法院判决后始终悬而未决。 2025年5月以来,双方因边境巡逻、地雷事件等摩擦不断升级,7月24日甚至爆发激烈交火,泰国出动F-16战机轰炸柬方军事设施,导致数十人伤亡,近30万民众流离失所。此时,国际社会的干预成为缓和局势的关键。 美国在此次斡旋中扮演了特殊角色。7月26日,特朗普分别与柬埔寨首相洪玛奈、泰国代理总理普坦通电话,明确表示若两国不停止冲突,美国将维持甚至提高对其出口商品的关税。 此前,美国已对柬埔寨部分产品征收49%的高额关税,而泰国也面临36%的关税压力。这种经济施压手段直接击中两国软肋——柬埔寨约80%的出口依赖纺织品,而泰国作为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国,对美贸易额高达数百亿美元。 特朗普的威胁并非虚张声势,其政府近期正以“对等关税”为名,对东南亚多国施压以换取贸易让步。因此,洪森在停火后急于感谢特朗普,实为对美国经济威慑的回应,希望通过示好缓解关税压力,为后续贸易谈判铺路。 相比之下,中国的斡旋方式更为低调。作为柬埔寨的传统友好国家,中国长期在基础设施、能源、农业等领域投资,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20亿美元。 冲突期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欢迎一切有利于缓局降温的努力”,并与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保持密切沟通。但中国并未像美国那样公开施加压力,而是通过幕后协调推动双方对话。 这种“静默外交”符合中国在东南亚一贯的策略——避免直接介入主权争端,而是通过经济合作和多边机制发挥影响力。然而,这种方式在洪森的公开表态中却难以凸显,毕竟“感谢中国朋友”的表述远不如对特朗普的恭维更具政治传播价值。 洪森的表态差异还与柬埔寨的外交平衡术有关。尽管柬埔寨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但洪森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多元化外交,以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2024年,柬埔寨与美国签署《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允许美国企业在柬设立更多合资公司;同时,柬埔寨还加入美国主导的“湄公河之友”倡议,参与区域安全合作。 这种“脚踏两条船”的策略,既为柬埔寨带来更多发展资源,也使其在中美竞争中获得更大周旋空间。洪森高调感谢特朗普,正是向美国释放合作信号,暗示柬埔寨不愿完全倒向中国阵营。而对中国的简略致谢,则是避免过度刺激美国,同时维持与中国的既有合作关系。 此外,洪森的个人政治考量也不可忽视。作为执政超过38年的强人领袖,洪森深谙国际舆论对国内政治的影响。在柬埔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众对边境冲突的关注度极高。 洪森将停火归功于特朗普,既能塑造自己“外交能手”的形象,也能转移部分国内对政府应对冲突不力的批评。而对中国的低调处理,则可避免被国内反对派指责为“过于亲华”,尤其是在柬埔寨青年群体中,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度近年有所上升。 然而,洪森的“选择性感谢”也存在风险。中国作为柬埔寨最大的援助国和投资来源,其感受不可忽视。2024年,中国对柬直接投资达18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62%;中柬共建的“一带一路”项目,如金边至巴域高速公路、暹粒国际机场扩建等,对柬埔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若洪森过度偏向美国,可能引发中国的不满,进而影响这些项目的推进。事实上,中国外交部在回应停火时,虽未直接提及洪森的表态,但强调“中方将秉持公道公允立场,继续同柬埔寨、泰国保持密切沟通”,措辞中透露出对自身角色被淡化的微妙不满。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洪森的表态折射出东南亚国家在中美竞争中的普遍困境。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推进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该地区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各国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市场和投资,在安全上却寻求美国的保护,这种矛盾使得它们不得不在中美之间走钢丝。 洪森的做法并非孤例——越南近期与美国签署半导体合作协议,同时与中国保持南海问题的对话;印尼在接受美国疫苗援助的同时,坚持不加入任何军事同盟。这种“对冲战略”虽能短期获利,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难以形成统一的区域合作框架。 停火协议的达成只是第一步,柬泰边境的根本矛盾远未解决。柏威夏寺的主权争议、跨境民族问题、资源开发冲突等,仍可能引发新的摩擦。
萨拉无罪后,菲律宾阿基诺家族坚决反对!称要开议会,做出反击!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