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金融时报》评论称,中国出台全面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以保护“国家安全”,说中

烟雨评社 2025-10-11 11:48:13

英国媒体《金融时报》评论称,中国出台全面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以保护“国家安全”,说中国不仅将限制稀土矿物的出口,还将限制与采矿、精炼和永磁体相关的技术的出口,正在“摧毁美国军工联合体”。 2025年10月9日,中国宣布对部分中重稀土、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及相关生产技术设备实施出口管制。从一颗微米级金刚石粉到价值百万的真空烧结炉,从高能量密度电池组到含0.1%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磁体,均被纳入监管。 《金融时报》说 “摧毁美国军工联合体”,不是空穴来风,美国军工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早就刻进了产业链里。就拿战斗机来说,F-35 的发动机里装着钕铁硼永磁体,这种永磁体得用中国产的高纯度钕;海军的宙斯盾雷达,核心部件需要镝来保持高温稳定性,全球 90% 的镝产量来自中国。 美国国防部 2025 年的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美军武器装备中,有 78% 的稀土材料来自中国,要是断供,F-35 的年产量得从 150 架降到 80 架,宙斯盾驱逐舰的建造周期会从 2 年延长到 3 年。 更麻烦的是库存,美国目前的稀土储备只够支撑 18 个月,之前想从澳大利亚、加拿大进口稀土,可这些国家的稀土矿得运到中国精炼,全球 85% 的稀土精炼产能在中国,其他国家的精炼技术要么纯度不够,要么成本高 3 倍,美国想短期内摆脱依赖根本不可能。 技术管制比矿物管制更让美国军工头疼。美国不是没试过自己搞稀土加工,2023 年在得克萨斯州建了一家精炼厂,花了 2 亿美元,结果因为没有中国的提纯技术,生产出的稀土纯度只有 99.5%。 而美国军工需要的纯度得达到 99.999%,这 0.499% 的差距,直接导致生产出的永磁体没法用在导弹制导系统上。后来他们想从中国企业挖技术人员,可中国早就出台了 “稀土人才限制出境” 政策,关键技术人员出国得经过审批,美国挖了半年也没挖到核心团队。 《金融时报》在文章里算过一笔账,美国要是想自建全套稀土产业链,从采矿到永磁体生产,至少得花 500 亿美元,还得 10 年时间,可美国军工现在每年的稀土需求就占全球的 25%,根本等不起。 中国出台这措施,核心是为了 “保护国家安全”。稀土不只是普通资源,是 “工业维生素”,更是军工领域的 “关键命脉”。之前有些国家把中国出口的稀土加工成武器部件,反过来针对中国,这次管制就是要堵住这个漏洞。 比如重稀土中的钆,能用于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屏蔽材料,中国现在对钆的出口审查格外严格,必须确认采购方是民用企业才给配额。 而且中国不是 “断供”,是 “有序管控”,对用于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等民用领域的稀土,出口配额只是小幅缩减,重点限制的是可能流向军事领域的部分,这一点《金融时报》在文章里也特意提到,说中国的管制 “精准且有针对性”。 美国军工企业已经开始感受到压力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近宣布,F-35 的交付时间要延迟 3 个月,原因是 “关键磁性部件供应不足”;雷神公司更惨,为了抢稀缺的稀土材料,把采购价提高了 50%,还得跟汽车厂商竞争。 新能源汽车也需要稀土永磁体,全球新能源汽车用钕量占比已经达到 30%,美国军工想插队都难。 美国政府也急了,今年拨了 20 亿美元给 “稀土供应链基金”,想扶持本土企业,可效果甚微,比如美国最大的稀土企业 MP Materials,拿到 5 亿美元补贴后,也只把精炼产能提高了 10%,离满足军工需求还差得远。 国际市场对中国稀土管制的反应也很复杂。日本、韩国这些依赖中国稀土的国家,开始加大对东南亚稀土矿的投资,比如日本住友商事在越南建了稀土矿,但开采成本比中国高 40%,而且没有精炼能力,最后还得运到中国加工。 欧洲则比较冷静,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说 “理解中国的国家安全考量”,还表示愿意跟中国协商 “民用稀土供应协议”,不想因为稀土问题跟中国闹僵,欧洲的风电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也离不开中国稀土。 现在来看,《金融时报》说 “摧毁美国军工联合体” 可能有点夸大,但中国的稀土管制确实打在了美国军工的 “七寸” 上。 美国要是想摆脱依赖,要么花大价钱、长时间自建产业链,要么跟中国协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除此之外没太多选择。而中国通过这次管制,也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关键资源和技术的安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不是 “霸权”,是每个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正当权利。 稀土的故事,其实远不止矿产那么简单。它背后是技术壁垒,是产业升级,是国家博弈,更是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更让一些国家意识到,全球化的时代,资源安全是多么重要的一环。 信源:《金融时报》关于中国稀土管制的评论文章

0 阅读:239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