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突然给中方定下48小时回应期,要求中国航司禁止飞越俄罗斯领空,这道“最

烟雨评社 2025-10-11 10:50:32

特朗普政府突然给中方定下48小时回应期,要求中国航司禁止飞越俄罗斯领空,这道“最后通牒”背后藏着怎样的霸权逻辑? 美国交通部发布了一项拟议命令,要求中国航空公司,在往返美国的航班中不得飞越俄罗斯领空,该命令给予中国航司48小时的时间进行回应,并威胁最终措施可能在今年11月生效,美方宣称,这一决定是为了解决因中国航司能飞越俄罗斯领空而美国航司不能所导致的“不公平竞争”问题。 对中国航司来说,俄罗斯领空不是 “可选项”,是 “必选项”。就拿北京飞洛杉矶的航线举例,走西伯利亚上空时,11 小时就能落地,全程平稳不说,燃油消耗也控制得很精准;可要是被迫绕飞阿拉斯加,航程一下子拉长到 13.5 小时,多出来的 2.5 小时可不是简单的 “晚点”。 对航司而言,这意味着单程燃油成本增加 18%,一架波音 787 客机单程就得多烧 22 吨航油,约合 16 万元人民币,要是每周执飞 4 班,一年光燃油多花的钱就超过 3000 万元。 更麻烦的是连锁反应,机组人员工作时间超上限,得增加机组配置;飞机周转效率下降,原本一天能飞一个往返,现在可能得隔天才能再执飞;连乘客体验都受影响,长途飞行多 2.5 小时,抱怨率会上升 40%,这些都会直接拉低航线的竞争力。 美国政府当然知道这些数据,他们就是故意瞄准这个 “软肋” 下狠手。自俄乌冲突后,美国主动关闭对俄领空,还逼着盟友跟进,结果美国航司只能绕飞,成本飙升后竞争力下滑。 可他们不想着跟俄罗斯协商恢复领空使用权,反而把矛头对准中国航司,觉得中国航司能走俄领空 “占了便宜”,就得跟着美国一起 “吃亏”。 要知道,国际领空使用本是基于效率与安全的商业选择,现在却被美国绑上对俄制裁的战车,逼着其他国家用牺牲自身利益的方式 “站队”,这根本不是 “公平竞争”,是强者对弱者的强制捆绑。 48 小时的短促回应期,更把这种霸权逻辑摆到了明面上。在国际航空协商里,哪怕是调整一个航班时刻,都得双方航司、民航部门反复沟通,更别说涉及 70% 北美航线的重大调整。 可美国压根没给中方商量的余地,只给 48 小时,要么答应,要么等着 11 月措施生效,配额从 12 班砍到8班,新增航线停批,已获批时刻还可能重审。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想把 “领空武器化” 的做法推广开来。这次针对中国航司,本质上是在试探,要是能逼中国妥协,未来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在其他领域要求中国 “配合” 美国的制裁政策。 可他们没算到,中国航司不是孤立的,背后是整个中美航空产业链和千万乘客的利益。要是 70% 北美航线被迫绕行,不仅中国航司成本上涨,美国的旅游业、零售业也会受影响。 中国游客占中美航线乘客的 45%,航班少了,美国商场、酒店的生意都会下滑,这种 “损人也损己” 的操作,根本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航司夹在中间最难受。他们追求的是效率和利润,可现在得在国际政治的夹缝里做选择。国航的航线规划团队最近一直在加班,测算绕飞后的成本、时刻调整方案,甚至考虑增加欧洲中转航班,可这些都只是 “临时补丁”。 中转意味着乘客要多一次起降、多一次安检,体验感会大打折扣,而且中转机场的时刻、运力都有限,很难完全替代直飞航线。东航的高管私下说 “要是真禁飞俄领空,北美航线的利润率可能会从 5% 降到 1% 以下”,这对本就受航油价格波动影响的航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航空业本是全球化的 “标杆”,不同国家的航司共享空域、衔接航线,才能让人员和货物高效流动。可现在美国把领空当成 “制裁工具”,逼着航司为政治博弈买单,这会慢慢撕裂全球航空网络。 今天是中美航线绕飞,明天可能是中欧航线、中日航线也受影响,当商业逻辑不断让位于政治逻辑,大家习以为常的 “说走就走的旅行”“高效的国际货运” 都会变成奢侈品。 现在距离 11 月措施生效越来越近,中方的回应备受关注。但不管结果如何,这道 “最后通牒” 已经暴露了美国的霸权逻辑,他们想让 “公平” 的定义由自己书写,让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规则。可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谁能独善其身,把领空当武器,最终只会伤到自己。 就像美国航司担心的那样,要是中国反制限制美国航司用南海空域,美国飞东南亚的航线也得绕飞,到时候他们的成本会更高。这道 “最后通牒” 到底是警告,还是全球化逆流的开始,不仅中国航司要面对,每个身处全球化中的人,都得好好想想。 这场博弈提醒我们,大国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内功与智慧,而非一时的气急败坏,美方若不能正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不能接受在平等基础上与竞争对手共存,那么类似的"痛处"只会越来越多,而类似的"失态"也必将反复上演。 信源:环球网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