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起,美国正式对中国船舶挥舞“301大刀”。中资运营的船每净吨收50

烟雨评社 2025-10-11 10:50:32

10月14日起,美国正式对中国船舶挥舞“301大刀”。 中资运营的船每净吨收50美元,东大造的船按每净吨18美元或每个集装箱120美元收费,三年后费用翻三倍。一艘大型集装箱船靠一次美国港口,代价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 10月14号这一天,对于不少中国船东来说,可能就像是“被打脸”的开端。美国宣布,从这天起,对进驻自己港口的中国船只每吨要额外收费,而且未来几年还打算逐步提高这个数字。 先搞清楚这收费标准有多离谱。咱们先算笔账,一艘 18 万净吨的中资大型集装箱船,按每净吨 50 美元算,单次靠港就得交 900 万美元;要是东大造的同吨位船,按每净吨 18 美元算也得交 324 万美元,要是按集装箱算,一艘能装 1.5 万个集装箱的船,单次费用就是 180 万美元。 可之前国际上同类船舶靠港费,最多也就几十万美元,美国这次直接把费用翻了十倍不止。而且这还不是固定的,三年后中资船每净吨要涨到 150 美元。 东大造的船要么涨到 54 美元每净吨,要么 360 美元每个集装箱,到时候一艘中资大船靠港,光这笔费用就得 2700 万美元,相当于小半年的净利润没了。 更让人费解的是,美国把收费对象拆得明明白白,针对性极强。中资运营的船不管是哪国造的,都按最高标准收;东大造的船哪怕是外资运营,也得按次高标准算,这明显是冲着中国航运业和造船业来的。 要知道中资航运企业占全球远洋航运市场的 23%,东大更是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2024 年造船订单占全球总量的 35%。美国这么收费,就是想通过高额成本,把中国船舶挤出美国港口。 要么中国船企扛不住成本退出,要么被迫涨价让美国货主转用其他国家的船,不管哪种结果,都能给美国本土航运和造船企业 “腾空间”。 最近美国航运企业日子不好过,2025 年第三季度,美森、以星等航司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 40%,主要是因为中国船企的高效船队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中资船企的船舶平均船龄只有 8 年,比美国航司的 15 年年轻不少,装卸效率还高 20%,美国货主更愿意选中国船。 美国本土造船业更惨,2025 年新船订单量只有东大的五分之一,不少船厂都快揭不开锅了。这次挥起 “301 大刀”,表面是 “维护公平竞争”,实际是帮本土企业 “赶走” 竞争对手,这种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的做法,完全违背了美国自己常说的 “自由市场原则”。 对中国航运企业来说,这费用直接戳中了运营要害。以中远海运为例,他们每周有 12 班船靠美国港口,按现在的收费标准,每年得多花近 10 亿美元;要是三年后费用翻倍,每年成本就得增加 30 亿美元,这还没算上为了降低成本可能调整航线产生的额外支出。 有些中小船企已经开始盘算调整策略,比如把货物先运到墨西哥或加拿大的港口,再通过陆路转运到美国,可这样一来,运输时间增加3到5天,还得额外支付陆路运费,货主可能会因为时效问题转单。 还有些船企考虑减少美国航线的运力,把船舶调配到欧洲或东南亚航线,可美国市场占中国外贸出口的 18%,减少运力又会影响外贸企业的出货。 国际航运界对美国这操作也颇有微词。国际航运公会(ICS)发表声明说,“单边高额收费会破坏全球航运网络的稳定性”,目前已有 20 多个国家的航运协会联名向美国运输部抗议,认为这种收费 “没有任何国际航运规则依据”。 要知道,国际上船舶靠港费的制定,通常是由港口方和航运企业协商确定,还要参考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指导标准,美国这次既不协商,也不参考国际标准,直接用 “301 条款” 单方面定价,本质上就是把国内法律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这种霸权做法只会让更多国家对美国港口望而却步。 中国船企也在积极应对。中远、招商局等航司已经开始和美国货主协商分担费用,毕竟货主也不想承担太高的运费;同时还在加大对其他市场的投入,比如增加中欧班列的运力,把部分美国航线的货物转到铁路运输。 中国造船企业也没闲着,东大已经开始研发更节能环保的船舶,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开拓中东、非洲等新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中国商务部也表示,会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必要时采取反制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要是美国坚持不调整收费标准,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中国说不定会对美国船舶征收对等费用,美国航司每年也得多花几亿美元;其他国家也可能效仿美国,搞单边收费,到时候全球航运市场就会陷入 “收费大战”,最终受损的还是各国的货主和消费者。 这次关于航运收费的较量,实际上是全球产业格局与贸易规则主导权的争夺战。它的最终结果,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航运企业的利益,更会对全球贸易链条的重组和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信源: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费用的公告_美国运输部官网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风侠

风侠

1
2025-10-11 11:17

同等收费就是了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