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很少吃猪肉。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以及其它肉类是一种昂贵且难以经常获得的奢侈品。 朝鲜这个国家相对隐秘,许多内部情况外界并不清楚。人们所知的仅限于其粮食似乎短缺,每年都需从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进口。 在朝鲜,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会优先向军事领域倾斜,连农业生产都得围着这个核心转。就拿畜牧业来说,全国最优质的饲料、最先进的养殖设备,首先要保障的是军队后勤农场,这些农场专门为军人提供肉类、蛋类等副食品,产出的猪肉几乎不会流入普通市场。 比如位于平壤附近的 “10 月 5 日” 军用农场,每年能出栏 5 万头猪,这些猪肉全部供应给驻平壤的部队和军事机关,普通民众连打听的机会都没有。 除了军队,政府核心部门、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的食堂也能分到配额,比如朝鲜科学院的工作人员,每个月能领到 2 公斤猪肉补贴,而普通工厂的工人,半年可能都领不到一次。 这种优先分配模式,直接影响了流向民用市场的肉类总量。朝鲜的畜牧业本就不是经济重点,全国的养猪场大多是国营性质,养殖规模由国家统一规划,每年的民用猪肉供应量早早就定好了额度。 根据朝鲜农业省 2025 年的报告,全国猪肉年产量约 80 万吨,其中 60% 要优先供应军队和特殊部门,剩下的 40% 里,还要扣除给城市居民的定量配给,真正能在国营商店公开销售的,只占总产量的 15% 左右。 这就导致很多地方的国营商店经常处于 “无肉可卖” 的状态,比如咸镜北道的清津市,有时候一个月里只有一周能买到猪肉,每次上架不到两小时就被抢空,家住郊区的民众往往得凌晨就去排队,还不一定能买到。 计划经济下的配给制度,也让普通民众很难自由获取猪肉。朝鲜城市居民每个月能凭 “居民供应证” 领取定量物资,其中肉类的配给量根据年龄和职业有所不同,成年人每月最多能领 500 克猪肉,儿童和老人则是 300 克,要是遇上供应紧张,这个量还会缩减。 农村地区的配给更少,集体农庄的村民主要靠农庄分配的少量肉类过活,每年过年时能分到 1 公斤左右的猪肉,平时只能靠自家养的鸡鸭补充蛋白质。 而且配给的猪肉不是新鲜的,大多是冷冻肉,口感远不如新鲜猪肉,即便这样,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按时领到 —— 要是所在单位或农庄的配额被削减,配给就会延迟甚至取消。 经济结构还决定了普通民众的收入根本负担不起市场上的肉类价格。虽然有配给,但很多家庭想多吃点肉,就得去国营商店买议价猪肉,可这个价格高得离谱。 2025 年平壤的议价猪肉每公斤要 12000 朝鲜元,而普通民众的月收入大多在 5000 到 15000 朝鲜元之间,买一公斤肉差不多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 对比一下其他生活开支,一袋 20 公斤的大米要 16000 朝鲜元,一家人一个月的粮食开销就得占去大半工资,再扣除水电、教育等必要支出,根本没余钱买肉。就算偶尔想买,也得精打细算,比如买 100 克猪肉剁碎了包饺子,全家人分着吃,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更关键的是,计划经济下几乎没有私人养殖空间,民众想自己养猪都没条件。朝鲜不允许城市居民私人养猪,农村地区的集体农庄虽然允许村民养少量家禽,但养猪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和饲料,而饲料也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普通村民根本申请不到足够的饲料配额。 就算有人偷偷在院子里养一两头猪,也得面临严格的检疫和管理,出栏后还得按规定上交一部分,自己能留下的很少。这种情况下,民众想通过私人养殖获取猪肉,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不过朝鲜政府也在尝试调整,近年来在保障军事需求的前提下,开始增加民用畜牧业的投入。比如在黄海北道新建了几个大型民用养猪场,采用中国提供的养殖技术,每年能多产出 8 万吨猪肉,这些猪肉主要用于补充城市市场供应。 同时,政府还允许部分地区开设 “农民市场”,村民可以将自家养殖的少量肉类拿到市场出售,虽然价格比国营商店高,但至少多了一个获取渠道。不过这些调整还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很难改变普通民众 “吃肉难” 的现状,猪肉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需要踮着脚才能偶尔触碰的奢侈品。 对于大多数朝鲜普通家庭而言,他们的日常饮食依然以米饭、玉米、泡菜和汤为主,猪肉和其他肉类仅仅是节假日或特殊场合才能品尝到的珍贵食物。
朝鲜人很少吃猪肉。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
烟雨评社
2025-10-11 10:50:32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