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德媒刊文声称,中国当下面临两个道路选择。其一是,收复台湾。其二是,

烟雨评社 2025-11-25 16:39:50

11月24日,德媒刊文声称,中国当下面临两个道路选择。其一是,收复台湾。其二是,进一步进行内部改革。德媒声称,如果中国将这一阶段性的战略平衡误读为有能力在台湾问题上通过强势手段与日本及其盟友“正面碰撞”,则可能重蹈晚清甲午战争的覆辙——因战略冒进暴露其脆弱,最终吞下深远代价。 首先得厘清一个基本事实,台湾问题从来不是什么 “战略选择”,而是中国内政的核心议题。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发言人早就在回应德媒类似报道时明确过。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宋元以后历代中央政府都在当地设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1945 年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更是二战反殖民的成果,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作为法理支撑。 国际社会也普遍认可一个中国原则,联合国 50 多年来一直称台湾为 “中国台湾省”,这根本不是能拿来做 “选择” 的议题。 而内部改革从改革开放至今就没停过,2023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 32%,5G 基站数量占全球 60%,这些发展成果恰恰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大前提下实现的,两者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德媒拿甲午战争做类比,更是忽略了两个时代的本质差异。晚清时的中国工业产值仅占全球 2%,主力战舰弹药哑弹率高达 40%,铁路总长不足 400 公里;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钢铁产量是清朝的六倍,铁路网长达 3000 公里,军事技术和动员能力都形成代差。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农业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41 个工业大类全面覆盖,2023 年 GDP(PPP)达到 33 万亿美元,远超美国的 26 万亿美元。 军事上更有东风 - 17 高超音速导弹、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等尖端装备,无侦 - 8 无人机能以 6 马赫速度侦察,海底还铺了 2.2 万公里光纤传感网监控西太平洋,这种体系化战力跟晚清的孤立战舰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所谓 “与日本及其盟友正面碰撞” 的假设,也没看清当代国际博弈的逻辑。甲午战争时列强默许日本扩张,英国卖了 80% 的战舰给日本,德国还派军事顾问助力。 现在的国际格局早已是多极化,中国和 112 个国家签了 “一带一路” 协议,覆盖全球 65% 人口,在 WTO 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等领域都有话语权。 日本的盟友体系也并非铁板一块,美国 90% 的稀土进口、45% 的药品原料都依赖中国供应链,兰德公司模拟显示,美军若在台海损失两支航母战斗群就可能引发国内反战情绪,这种相互依存的格局根本不存在当年的 “一边倒” 态势。 中国在台海的行动始终有明确的法理和现实依据。国台办早就强调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是真正的台海现状,任何势力都无法撼动。 外交部也多次回应,维护台海稳定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 “台独” 分裂,这跟 “战略冒进” 毫无关系。 相反,中国建立的 “双循环” 经济体系、3.5 万公里高铁带来的快速动员能力,以及 3.1 万亿美元的中央财政储备,都是应对外部风险的底气,这种战略韧性是晚清根本无法比拟的。 把内政问题和改革发展对立起来,用百年前的旧眼光审视当下的中国,显然找错了参照系。台湾问题的解决是历史必然,而内部改革会在维护国家主权的进程中持续推进,这两条路本就同属实现民族复兴的大道。 任何国家胆敢介入我们解决台湾问题,都会遭到我们的迎头痛击。台湾问题,我们必定会解决。德媒这种别有用心的好意还是省省吧。如果德媒真要有好意,就应该提醒日本,今时不同往日,挑衅我们,这是自讨苦吃。

0 阅读:2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