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曾是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的刘禄曾到美国出差。在纽约的一家餐馆,一位50

小史论过去 2025-10-09 13:39:39

1979年,曾是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的刘禄曾到美国出差。在纽约的一家餐馆,一位50多岁美国男人紧盯她看了20分钟,终于忍不住快步走上前来,一把抓住她的手“女士,请问你姓刘吗?” 刘禄曾1928年出生在上海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家国情怀。家族背景让她有机会读东吴大学法学院,那时候英语学得溜,毕业后本想留校教书。1949年上海解放,她刚拿下学位,抗美援朝打响,志愿军急需语言人才。她二话不说报名,1950年底跨鸭绿江,进了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当翻译。说起来,这一步走得干脆,她的任务是审俘虏、译文件、辨战利品。战场上这些活儿不简单,得懂敌情,还得稳得住阵脚。她就这样从书斋丫头变成前线骨干,适应了泥巴饭和炮声伴睡的日子。 1951年春,刘禄曾开始审讯美军俘虏,其中有个叫詹姆斯·伯特纳的美国陆战一师新兵。他刚被抓时情绪低落,啥都不配合。她负责落实宽待政策,先了解他参战原因,慢慢聊开。伯特纳生病高烧,她赶紧找军医诊治,还安排车送他回营。一次有战士不尊重俘虏,玩刮鼻子,她当场制止。这些小举动积累起来,让他态度软化。伯特纳后来承认,被志愿军俘虏算他走运。刘禄曾的工作不光是问情报,还得教育他们反对侵略,珍爱和平。她用英语讲中国历史,分享普通人生活点滴,伯特纳从抵触到信服,这转变靠的就是日常积累。 上甘岭战役1952年底拉开帷幕,刘禄曾调到24军政治部敌工科,跟着广播小分队上前沿。那时候她是坑道里唯一女同志,背着十多斤设备,穿越敌炮封锁线。阵地离敌人几百米,空气浑浊缺水,照明全靠蜡烛。炊事简单,就炸油饼啃馒头,她还因为新鲜空气太多一度晕倒。她的活儿是英语广播,开展政治攻势。白天喊话志愿军俘虏政策,晚上固定时间开播,选美国流行音乐、乡村曲目,甚至圣诞歌曲。停战前夕,她播送谈判进程,瓦解敌军斗志。这些广播效果明显,敌军投降人数上百。她坚持下来,战友们给她起了“夜莺”外号,认可她那份韧劲。 广播工作危险系数高,上甘岭坑道被炮火犁了几十遍。刘禄曾每天清晨爬狭窄通道,抵达前沿点,手摇发电机嗡嗡转。敌狙击手随时瞄准,炮弹落点近在咫尺。她准备内容时,分析战争局势,介绍俘虏真实生活,避免空谈。暴雪封路时,她铲雪推冰,耽误几小时也得补上。她的声音清晰温和,和枪炮对比鲜明,触动对面士兵软肋。整个战役,她不只播音,还审其他俘虏,译资料。1953年7月27日停战当晚,她在最前沿用英语和美军士兵道别,结束那段前沿日子。 1979年4月,刘禄曾陪教育家吴贻芳赴美访问,领取密执安大学奖项。纽约街头高楼林立,她们活动后去中式餐馆吃饭。詹姆斯·伯特纳那时是当地餐馆老板,50多岁模样。他一眼认出她,盯着看了20分钟后上前握手确认。伯特纳记得28年前审讯细节,那些宽待让他印象深刻。重逢拉近了距离,两人聊起各自变化。他回国后努力工作,开起餐厅,她则继续教育事业。这次相见证明,战场人性一瞬,能暖一生。 重逢后,伯特纳拿出旧物,展示战俘营材料,感慨刘禄曾的善意让他看到战争外世界。刘禄曾点头,谈起中国发展,他分享美国生活。谈话持续一下午,从往事到时代变迁。伯特纳说,正是那些对话,让他明白敌人也能是朋友。刘禄曾的工作影响深远,不只数字统计的投降,还在个人层面改变轨迹。她们见证,宽待政策不空洞,实打实落地。

0 阅读:7493

评论列表

弄影

弄影

25
2025-10-10 09:29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攻心为上,牛🐮🐮🐮🐮

水山

水山

10
2025-10-10 13:51

华东军区的后为志愿军九兵团

熊光仪 回复 10-10 15:27
九兵团打的长津湖战役,太惨烈了。

京神贸易

京神贸易

4
2025-10-10 15:19

全中国姓刘的能有50,000,000

卫  星

卫 星

4
2025-10-10 15:35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战士吃油饼啃馒头?你送上去的?还炊事简单?

涟漪

涟漪

3
2025-10-10 13:14

炊事简单,就炸油饼啃馒头,她还因为新鲜空气太多一度晕倒。你他喵的说的是人话吗?

用户17xxx25

用户17xxx25

2
2025-10-10 18:52

他还活着吗?让他去做做特朗普的思想工作,别再跟中国打贸易战了,你打不赢中国的……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