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原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孙毅中将外出理发,理完发后感觉还太长,让理发师再给

小史论过去 2025-10-09 13:40:04

1978年,原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孙毅中将外出理发,理完发后感觉还太长,让理发师再给修一修。没想到理发师怒呛道:“你个老同志,别没事找事,赶快走吧。”孙副参谋长却笑言:“娃娃,你这个工作态度可不成。” 孙毅这人,从小就不是娇生惯养的。1904年出生在河北大城县一个穷苦农家,原名叫孙俊明,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十二岁上高小,家里勉强凑钱供他念书。1920年,家乡闹饥荒,他辍学出去闯荡,先在福建混成旅当兵,扛枪操练,风吹日晒的日子让他早早懂了吃苦。后来转到河南陆军补充学校,学点军事知识,那时候他就对革命有了点念想。1930年,他正式加入红军第五军团第十四军谍报科,当上科长,负责情报传递,骑马跑山路,风里来雨里去。长征那会儿,他任第四十一师参谋长,队伍翻雪山过草地,他带头走在前头,脚上磨出泡也不吭声,还抽空在红军学校教战术,学员们围着他听课,他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讲得清清楚楚。 抗日战争打响,孙毅调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当参谋长,帮着建晋冀鲁豫根据地。他组织部队挖战壕,布置阵地,敌人一来就指挥反击,平型关那仗,他参与指挥,部队打得日军措手不及。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战场上调度部队,抓紧时间分析敌情,确保每一步都稳当。新中国成立后,他当华北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授中将军衔,还拿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之后转到军事教育,担任军事学院副院长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亲自抓学员训练,强调实战技能,不搞花架子。他这辈子,工作上从不偷懒,生活上更省,穿补丁衣服,吃简单饭食,走街上没人认得出他是大将领。 孙毅这人,官当得大,可从来不摆谱。1978年那年,他已经74岁了,还自己出门理发。选了家普通小店,坐下让年轻人剪。剪完他摸摸头,觉得还长了点,就提了句再修修。谁知那小伙子正烦着呢,直接回话说老同志别找事,赶紧走人。孙毅没急眼,笑着说这态度不行。经理一看是孙毅,赶紧出来圆场,解释小伙子家里妈生病,花钱多,情绪上头了。孙毅听了,没追究,反而问了问情况。第二天,他就让人送去一笔钱,帮着付医疗费。小伙子从那以后,工作上稳当多了。这事儿听着小,可孙毅的做法,透着股子真心实意,不计较个人得失,就想着帮人一把。 孙毅帮人,从来不是说说而已。他坐公交,不用公家车,车上见年纪大的老人,就主动让座。夏天路过幼儿园,买西瓜分给小孩。参加社教活动时,遇到孤儿黄保民,没爸妈靠,就常送吃的穿的。调岗后,还写信问学习,寄钱供上学。黄保民没让他失望,长大当了医生,帮人看病。这不光是钱的事儿,更是种长久的关照。孙毅自己呢?对自己抠门,衣服穿破了缝缝继续穿,饭菜简单到家常。别人问他为啥这样,他总说当兵的就该这样,省下来帮群众。他这态度,接地气,不装腔作势,让人觉得亲切。 说起孙毅的军事生涯,得提长征那段。他当参谋长,负责后勤和路线规划,队伍饿肚子的时候,他带头分粮,病了也咬牙走。抗日时,在根据地,他帮刘伯承、邓小平建政权,组织生产自给自足。解放战争,他调度部队打大仗,淮海那场,百万大军动起来,他抓情报分析,确保不走弯路。新中国后,他转教育,办学校教军官,强调练兵实干,不重形式。他还写书总结经验,帮军队现代化。孙毅这人,脑子活,执行力强,从基层干到高层,一步步靠实打实的本事。 晚年孙毅,当总参顾问,待遇高,可他三次请辞,想多干青少年工作。1982年,政协调整党员比例,他第一个递辞呈,中央都表扬他。孙毅不图名利,就想多为群众办事。1976年唐山地震,他组织部队救灾,开大门收留灾民。一次有孩子说句闲话,他当场批评,强调纪律。这事儿传开,大家更敬他。他书法好,写字时运笔稳,字里行间透着军人的刚劲。孙毅一生,战功赫赫,可他最骄傲的,是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孙毅的为民情怀,还体现在小事儿上。他外出不带随从,步行买菜,遇上邻居聊天,就问问家常。一次下乡,看到农民缺工具,就协调送去。帮黄保民那事儿,从头到尾,没张扬,就默默支持。孙毅说,军人就该这样,平时多帮人,关键时顶得上。他这思路,简单却管用,让人学着点。孙毅2003年7月5日去世,享年99岁,遗愿把骨灰撒长征路上。这不光是个人选择,更是种传承。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