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饰演潘金莲的廖学秋因为拍戏,和老公分别了六个月,她归心似箭,往家赶,想给丈夫一个惊喜,回到家后,就看到自己床上睡着另外一个女人,没有大吵大闹,只说了一句话:“把被子还给我,” 廖学秋1954年出生在成都,家里本是艺术世家。母亲是川剧名角,演过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杜十娘》,父亲做戏曲导演。从小她就泡在这些氛围里,耳边总有唱腔和台词。可好景不长,她三岁母亲就因癌症走了,不到一年父亲也病逝。兄妹俩一下子成了孤儿,日子苦到骨子里。父亲留的钱被保姆卷跑,他们靠邻居接济过活。冬天冷得钻心,她和哥哥挤在破屋里,勉强填饱肚子。这段童年让她早早懂事,艺术成了她唯一的出路。 没上过正规表演班,她全凭自学。看电影时反复琢磨角色表情,读剧本时标注情感转折。街头观察行人步态,手风琴拉得溜进文工团,当上文艺兵。那里她头一次觉得有归属,遇上志同道合的人。其中一个男演员,台风稳,话里有味,两人很快就走到一起。结婚时她亲手缝了床红色棉被,绣上母亲喜欢的花样。那被子对她来说,是婚姻的信物,是对稳定家庭的憧憬。婚后生了儿子,日子虽紧巴巴,但有柴米油盐的实打实感觉。 1979年,她接了《潘金莲》这个角色。很多人嫌争议大推掉,她却觉得演员就该试不同类型。拍戏得离开家半年,临走丈夫答应照顾好孩子。她一头扎进工作,夏天晒得脱层皮,一天干十几个钟头,汗和泪搅和一块。闲下来就想家,想儿子扑过来的模样。这些念头让她咬牙顶住。没想到提前杀青,她没打招呼,想直接回去给家人惊喜。谁知这惊喜成了她的惊吓。 回家那天,一切都乱了套。床上躺着丈夫和另一个女人,那床她缝的被子盖在他们身上。她没发火,没大喊大叫,就走过去要回被子。丈夫愣在那,女人慌了神。她抱起被子,转身就走。这举动听着简单,里头却有她的底线。那被子不是普通物件,是她一针一线缝的感情投入,被别人用上,她咽不下这口气。离婚决定来得快,她没纠缠,带着儿子搬出去租小屋住。从那起,她就把心事咽肚里,不跟人诉苦。 离婚后,她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哪个角色苦哪个累,她就抢着接。别人躲的,她偏上。演过苦命媳妇、寡妇、母亲,这些人物跟她经历有点像。她把剧本啃透,感情揉进去。拍戏受伤流血是家常便饭,她包扎了继续干。圈里人说她是拼命三娘,她自己觉得这是活下去的办法。名气没爆棚,但每个角色都让人记牢。她没再婚,一个人拉扯儿子长大。儿子大了,她还活跃在片场,演婆婆和女强人,稳稳的妈妈专业户。
1979年,饰演潘金莲的廖学秋因为拍戏,和老公分别了六个月,她归心似箭,往家赶,
小史论过去
2025-10-09 13:46:1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