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春秋时期范蠡对越王勾践所说的话,暗示了当一个有功之臣失去了价值,便会被清除。正如这句话所言,越王勾践在灭吴之后,毫不犹豫地处决了帮助他完成大业的功臣文种。
这句古训“鸟尽弓藏”成为了后世皇帝对大功臣的处理法则。在历史上,不少帝王也采取过类似手段,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功勋卓著、让皇帝感到威胁的臣子时。这种“鸟尽弓藏”的做法,尤其体现在对有军事才能的武将的防范上。毕竟,皇帝如果拥有实权,文官往往不敢挑衅,但拥有兵权的武将则随时可能反叛或推翻帝王。因此,皇帝对有战功的武将总是保持高度警觉。
历史上确实有几位因功高震主的武将,他们的结局却各不相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命运如此迥异呢?
白起被誉为“战神”并非空穴来风。统计数据显示,战国时期约有20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而其中一半都是死在白起的刀下。更令人惊讶的是,白起在所有有记载的战役中,从未尝过败绩。这种卓越的战功,即便放在其他朝代,也足以让他成为传奇,何况在战国这个战争频繁、英雄辈出的时代。
白起的辉煌成就,正是通过一场场战役积累而来。初时,他不过是秦国的一名普通部将,但仅仅经过三场战役,便因其杰出的表现,封爵不断,升迁如飞。
第一场著名战役便是伊阙之战。为了防止秦国东进,韩国和魏国联合组织了防线,决战在伊阙一带。没想到,白起率领秦军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以异常出色的战术,成功全歼了韩魏联军24万人,震惊了天下。
随后,白起继续带领军队攻打楚国,在鄢郢之战中大败楚军,并顺利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迫使楚国王室迁往东部,还摧毁了楚国的王室陵墓,对楚国造成了巨大的政治与心理打击。凭借这一战绩,白起再次被封为“武安君”,名声远播。
然而,白起最为传奇的一战,无疑是长平之战。面对赵国45万大军,白起指挥秦军以仅损失一半兵力的代价,彻底击溃了赵军,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一役。
尽管白起屡创辉煌战绩,他依旧未能获得秦昭襄王的全盘信任。因为他的功劳过于显赫,地位一度超越了许多权臣,这引发了朝廷中的嫉妒和不满,尤其是秦相范雎,他不断向秦昭襄王进言,警告白起的威胁。
在这种君臣关系日渐紧张的情况下,白起的处境逐渐艰难。秦国在进攻赵国邯郸时遭遇了失败,秦昭襄王一度迫切需要白起的帮助,但白起心中积怨,屡次拒绝了帝王的召唤,最终被愤怒的秦昭襄王贬为庶民,并在杜邮被赐剑自尽。
与白起的结局相比,战国其他名将的战绩几乎无法与之匹敌。尽管百年之后,秦末汉初仍未能涌现出一位可与白起媲美的将领。
随着秦始皇的去世,秦二世胡亥继位。百姓因严苛的法治早已苦不堪言,而胡亥这个昏庸的皇帝继位后,民怨四起,最终导致了反秦的起义。而这一反抗力量最终汇聚成了两股主要势力,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而韩信则是在这个动荡的时刻,成为了其中一位重要人物。
韩信出身贫寒,早年在家乡淮阴常常受到嘲笑。然而,随着反秦起义的爆发,韩信投身楚军,并渴望为项羽出谋划策,展现自己的才华。遗憾的是,项羽并不重视他,甚至看不起他,于是韩信决定暗中离开楚军,投奔刘邦。
起初,刘邦对韩信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关注,认为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将领。然而,萧何眼光独到,看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便力劝刘邦重用他。刘邦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将韩信任命为将军,而韩信则毫不辜负重任,成功带领汉军在多个战役中逐步反攻楚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信在汉军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项羽,奠定了刘邦的帝位。然而,韩信的命运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光明。在刘邦胜利后,虽然封他为楚王,但刘邦始终对他心存戒备。最终,刘邦通过一场假装巡视的策略,将韩信诱捕,并把他带回长安,剥夺了他的封号,改为淮阴侯。但刘邦依然不放心他,最终在吕雉的协助下,韩信被逼迫至死。
与白起和韩信的命运截然不同,唐代的大将军郭子仪的故事却充满了传奇色彩。郭子仪,作为唐朝的“七朝元老”,从天宝年间到建中年间,一直活跃在政坛,并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风风雨雨,逐渐积累起了巨大的军事声望与权力。
郭子仪的家族权势之大,以至于敢于与皇室对抗。而唐代宗深知郭家不可轻惹,尽管郭子的儿子郭暧口出狂言,批评升平公主,唐代宗依然无奈地表示:“你不懂,他说得没错,要是郭家想要当天子,天下还会是我们的吗?”虽然郭子仪严厉惩罚了儿子,但他与唐代宗之间的默契,使得他始终没有被皇帝清算。
不仅如此,郭子仪在军事上的成就也极为突出,甚至在年老时依然能带兵抵御吐蕃入侵。直到他去世,唐德宗为其谥号“忠武”,并且亲自下令提高他坟墓的高度,以示对他的尊敬。郭子仪的死,得到了生前的荣光,令人感叹其不同凡响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
武将的命运往往与皇帝的胆略与智慧息息相关。当君主拥有足够的实力与权威时,便能妥善处理这些功高震主的大臣。像秦昭襄王和刘邦这样果断的皇帝,通常会铲除威胁;但若君主如唐代那些经过动荡岁月的皇帝,他们则会谨慎对待手握大权的功臣,因为动摇他们地位的,往往是最具威胁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