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中,欧洲的三大蛮族——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长期被视为征服和打击的对象。那些金发碧眼的日耳曼部落,在罗马帝国眼里并非高高在上的贵族,而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命运悲惨,始终无法摆脱奴隶般的处境。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这些曾经被罗马打击、轻视的蛮族,逐渐崛起,尤其是在蒙古帝国西征之后,以罗斯人和斯拉夫人为主的俄罗斯帝国开始展现出它强大的复兴势头。
然而,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彻底灭掉了东罗马帝国,俄罗斯却大胆自封为“第三罗马帝国”。一个曾被罗马视作“蛮族”的斯拉夫国家,为什么在自己崛起之后,竟敢自称“第三罗马”?而西方的英法德意等国为何没有对此提出质疑呢?这一切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
对于中国人来说,历朝历代的盛衰更替早已习以为常,秦、汉、唐、宋等伟大的王朝,无不留下深刻印记。但罗马帝国的崩溃与重生,却是西方人眼中的一个重大历史节点。与中国的传统王朝更替不同,西方社会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分裂与动荡的状态。因此,“罗马”这一称号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荣耀与文化记忆。
罗马帝国的建立始于公元前27年,当屋大维(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的第一位皇帝,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而到东汉灭亡前夕,罗马帝国的疆域已经达到了巅峰,控制了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几乎涵盖了西欧的整个版图,成为古代欧洲国土面积最大的一帝。由此,屋大维创立的罗马帝国,便被世人称为“第一罗马帝国”。
然而,罗马帝国并非一统天下至永恒。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实行东西分治,从此罗马帝国再未统一。西罗马帝国的首都位于意大利的米兰,但仅存在了不到一个世纪,便在日耳曼人领袖奥多亚克的叛乱中灭亡。而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则在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延续了超过千年,直到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最终落下帷幕。东罗马也因此被称为“第二罗马帝国”。
而在“第二罗马帝国”的故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版本——“神圣罗马帝国”。这一帝国由日耳曼国王奥托一世于962年建立,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最终在中世纪成为了以德意志为核心的庞大帝国。这个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在历史上并未与“罗马”直接相连,但仍然赋予了“罗马”这一称号特殊的象征意义。
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实际上,德意志人的这个帝国也被认为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第一帝国”。到了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逐渐进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而纳粹德国则企图重建“德意志第三帝国”。
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王朝更替不同,西方在经历了罗马帝国的覆灭之后,似乎永远无法恢复那种统一与强大的局面。每一次大帝国的崛起,都伴随着巨大的战争与争斗。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任何有点成就的欧洲君主,无论他们的出身如何,都会渴望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并且将“罗马皇帝”这一头衔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而“神圣罗马皇帝”的称号,更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象征着与古罗马的联系和对其历史荣耀的继承。
其实,这与中国历史中许多由非汉族建立的政权,以“汉”字命名的现象非常相似。比如,许多异族建立的政权,如匈奴、鲜卑等,都选择以“汉”字来命名自己,以此彰显他们对“汉”这个称号的崇敬与历史认同。同样的道理,俄罗斯之所以选择自称“第三罗马”,也是希望借用这个荣誉的光环,彰显自己在历史的延续性上与古罗马的联系。
然而,要理解俄罗斯自称“第三罗马帝国”的真正意义,还必须探究它所依赖的“法统”。西方历史上,继承王位的途径并非仅仅通过血统,尤其是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中,许多帝国的合法性常常依赖于联姻和其他外部因素。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合法性,就来源于奥托一世通过婚姻与教皇达成的协议,这为其帝国提供了法统的支撑。
类似地,俄罗斯的“第三罗马”也有着类似的历史背景。在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公主索菲娅·帕列奥罗格被教皇安排嫁给了俄罗斯国王。通过这桩联姻,俄罗斯继承了东罗马的法统,并因此宣称自己是“第三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虽然俄罗斯拥有了“第三罗马”的名号,但能否真正继承罗马帝国的荣耀,仍然取决于其自身的实力。随着俄罗斯的逐渐强大,它不仅渴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类似罗马帝国的强大国家,还一直希望能够恢复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尤其是在攻占君士坦丁堡、恢复“第三罗马”的梦想上,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敌对关系愈加深刻。
总的来说,俄罗斯自封“第三罗马帝国”的法统来源,实际上是通过一位失势公主的婚姻与教皇的支持所获得的。这一法统赋予了俄罗斯进入罗马帝国继承者行列的资格,而随着实力的增强,俄罗斯开始努力追求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