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结婚,嫂子来我家借钱,我问还差多少,嫂子说还差6万。我拿出手机准备转钱,嫂子
侄子结婚,嫂子来我家借钱,我问还差多少,嫂子说还差6万。我拿出手机准备转钱,嫂子说送彩礼要用现金,喊我取现金借她。我让儿子去取,很快钱取回来了,嫂子准备拿钱,儿子说:"舅妈,咱打个欠条吧,我妈年龄大了,记性不好。"
玻璃茶几上的砂糖橘滚下来两个,嫂子伸手去扶,指尖在桌沿蹭了两下,没接住。她刚还笑着说"侄子婚纱照拍得可精神",这会儿嘴角僵着,像被冻住了似的。
"小伟这孩子...跟谁学的这么见外?"嫂子的声音有点发飘,手捏着帆布包的带子,指节泛白。那包还是去年我给她买的,说去菜市场装菜方便。
我没接话,眼尾瞥见儿子站在玄关,白衬衫袖口卷着,露出手腕上那块旧电子表——还是他上大学时买的。他刚从单位赶回来,领带松垮垮挂在脖子上,手里还攥着那个鼓囊囊的牛皮纸信封,6沓现金,边角码得整整齐齐。
"舅妈,不是见外。"儿子把信封往茶几中间推了推,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楚,"前年年根您借我妈那两万,说是给我哥还信用卡,后来您提都没提,我妈也忘了问。这次数目大,写个条儿,省得以后谁记混了,伤和气。"
嫂子的脸腾地红了,从耳根一直蔓延到下巴。她猛地站起来,帆布包"啪"地掉在地上,露出里面的红绸布——是准备包彩礼用的。"我当姑姑的还能赖账?"她提高了音量,又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压低,"你哥结婚这事儿,亲戚里就你家宽裕点,我这不是没办法才开口..."
我赶紧拉她坐下,给她倒了杯热水:"你别往心里去,小伟就是...就是怕我这记性,转头就忘了哪年借的、借了多少。"话虽这么说,我手心里却冒了汗。
真要论起来,嫂子这辈子是真不容易。侄子三岁时哥就走了,她一个人摆地摊、送外卖,把孩子拉扯大。前年年根她半夜打电话哭,说侄子网贷欠了两万,再不还就要找上门,我连夜取了钱送过去。后来她提过两次"等卖了玉米就还",我都说"不急",日子一长,竟真忘了这茬。
"姑姑你是知道我的,"嫂子的声音软下来,眼圈红了,"这钱是给女方家的彩礼,说好下周就送过去。等孩子办完婚礼,我去给人当保姆,一个月能挣五千多,年底准能还上。"
儿子把信封又往她面前挪了挪,从抽屉里翻出纸笔:"舅妈,您写个数,签个名就行。不用写利息,也不用写还款日期,就当给我妈留个念想。"他低头撕纸时,我看见他后颈有块淡褐色的疤——小时候跟侄子在院里爬树摔的,俩人都破了皮,嫂子抱着他俩哭了半宿。
嫂子捏着笔,手直打颤。笔尖在纸上戳出好几个小洞,墨汁晕开,像朵没开成的花。"小伟啊,舅妈这辈子求过谁?就求你姑姑这两次..."她突然把笔扔在桌上,"这钱我不借了!大不了这婚不结了!"
帆布包被她拽得变形,红绸布掉出来,搭在沙发扶手上,像抹没干的血。儿子站在那儿没动,手里还捏着那张没写字的纸,眉头拧着,却没再说话。
我突然想起上周去嫂子家,看见窗台上摆着个玻璃罐,里面攒着不少硬币,罐口贴着张纸条:"彩礼钱"。她炒菜时总念叨"现在的猪肉又贵了",却每次都往我碗里夹排骨。
"写吧。"我捡起笔递给嫂子,声音有点哑,"就写'借小姑子6万元,用于侄子结婚',别的不用写。"
嫂子的眼泪"啪嗒"掉在纸上,晕开一个小水圈。她哆嗦着写完,把纸条推给我时,手腕上的银镯子滑下来,叮当撞在茶几上。
儿子把钱塞进她包里,拉链拉到一半,又停下来:"舅妈,年底要是手头紧,就跟我说,我先给您垫上。"
嫂子没回头,拉开门时,楼道里的风灌进来,吹得她鬓角的白发飘起来。我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楼梯拐角,手里捏着那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的字迹被泪水泡得发虚。
儿子说"这不是不信舅妈,是怕妈以后睡不着觉",可我摸着纸条上那串歪歪扭扭的数字,心里像塞了团湿棉花。你说,这欠条到底是给账目留个凭证,还是给亲情划了道缝?
用户10xxx36
讲个真实案例,是官媒上登的。在湘潭的一个地方,具体地址不说了。某人向另一人借了两笔钱,当时约定了利息。一笔好象是7万元,有转账凭证,一笔十多万元,没有转账记录。到期两笔借款没有归还。某人便向法院起诉还款。法院对附转账的借款进行判决还款。对另外一张没有附转账记录的,认为证据不足,没有判决。这个事有十来年了,难道现金就不能借吗。现金交割就不受法律保护吗。
平凡兔 回复 07-08 20:44
你都说了,法院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