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北京人均才4.5㎡?
章哥说买房啊
2024-05-28 12:52:25
我对您说1978年北京人均才4.5㎡有疑义,感觉不可能。因为我就是那年出生,在石景山古城,从小周边就都是楼房了,虽然各家面积也都不大,但到不了4.5㎡的紧张程度。
比如我现在仍然住老房,小两居60㎡,当年我父母和我们兄弟共四人,人均15㎡,其他同学和邻居家里也都差不多情况,不宽裕但也不是太紧张。我理解城里的平房面积小,但也到不了4.5㎡的程度吧?
回答:
1、这怎么说呢?只能说人们都更关心自己身边的事儿吧,对其他人的生活不是太关注,很正常。但有些历史是有确切统计数字的,可以说不了解,但没必要太过的怀疑,更别以自己的认知去否定。就像咱这儿能吃饱穿暖似的,但能怀疑和否定黑非洲的缺衣少食吗?一个道理。
2、首钢的福利确实是不错,但1978年的时候也不是太强,大多数的宿舍区都是8/90年代才建设的,周老爷子时期的居多。这不抬杠吧,去二手房平台上看看建设年代就知道了。
对了,我有个同学父亲就是首钢的。当年他家是父母+兄弟俩住10平米小平房,人均2.5平。但他家直到90年代中期都没分到楼房,只是又给了一间别人换下的15米平房。这一是说明他父亲的级别资历不是太高,二是说明他家在首钢还不算太困难的,所以才没排上队。
3、可以查查北京的年鉴,1978年时北京的住宅总量是4000万平米,人口接近880万,所以人均就是4.5平米。这数字我记的不是太准,但大致差不多。
另外说个数字,北京刚建国时的住宅总量是100万间房子,1350万平米。也就是说,从1949-1978年,北京新建住宅2650平左右。但是,刚建国时北京算上后来划入的所有郊区才280万人,到1978年则是增加了600万。那这就算算吧,2650/600=4.2。也就是说,即便把新建住宅全部分给新增人口,人均才4.2平米。而现实中不是这样,是新增人口大量的住在市区平房里,导致平房区的人口密度非常大,人均面积很小。
4、总之简单就是这情况,数字可以去查,信不信的就看自己了。另外也可以去北京平房区看看没腾退的现状吧,大概就能知道什么条件了。比如大名鼎鼎的“崇外六号地”,快腾退了,再不看看还就没机会了。
看看老北京们窘迫条件吧,而且现在还比以前强点儿了呢,毕竟很多住户和年轻人都或买房或租房的不在平房住了,如果都不搬走,那条件会更差。他们都是没享受过福利分房的,和大单位福利好的没法儿比,别刺激人家了,谁家的生活都不容易。
仅供参考。
0
阅读:6
Jau
赞!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人均住房面积比以前大这么多
Doct
羡慕北京买房的人,房价虽然高但是值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