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罗斯福对战后德国的思考是非常粗略的,在赫尔前往莫斯科之前,罗斯福在与

峻辉聊过去 2025-11-17 15:27:41

1943年,罗斯福对战后德国的思考是非常粗略的,在赫尔前往莫斯科之前,罗斯福在与赫尔、莱希海军上将和国务院专家的讨论中提到了这个问题。 1943年,欧洲战场上盟军好不容易在北非和意大利站稳脚跟,罗斯福这时候对德国的战后安排还只是些零散念头,没啥系统框架。那年夏天,魁北克会议刚开完,罗斯福和丘吉尔聊了聊跨大西洋的补给线,顺带提了提德国的分裂想法,但也就是随口一提。国务院早早就动起来了,他们的领土研究司埋头苦干,画地图、算账,提出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划给波兰,这不光是补偿波兰的损失,还能让德国东部缓冲一下。去纳粹化的步骤也定得挺务实,不搞大动干戈,就在合理范围内清除那些顽固分子,赔款从德国现有的工业产能里扣,免得额外榨干他们。陆军部也插一杠子,制定占领标准,强调分区管制,免得一锅端乱套。这套方案听着稳当,罗斯福倒没全盘买账,他更信自己的直觉。 其实罗斯福外交上总爱凭感觉走,1943年上半年,他还在卡萨布兰卡扔出“无条件投降”的口号,这不光震了德国,也让盟友们心里打鼓。德国那边,希特勒正忙着东线泥潭,西线又被轰炸机搅得天翻地覆,美国情报显示,纳粹内部裂痕越来越大,但罗斯福知道,仗打赢了,麻烦才刚开始。 转到10月,那场关键讨论,就在赫尔打包行李去莫斯科前夕。罗斯福召集了赫尔、海军上将莱希,还有几个国务院专家,话题直奔战后德国。罗斯福先抛砖引玉,说德国得分成三块或更多,彻底禁武,东普鲁士剥离,赔款靠劳力和设备。 莱希从海军角度补刀,港口得封死,免得再生事端。赫尔可不干,他摇头反对分治,觉得这会搅乱欧洲经济,德国作为一个整体才好管。罗斯福起初犟得很,抬出自己早年在德国的见闻,说比谁都门清。这话听着自信,可没多久,他自己就松口了,承认好多年没踏足那片土地,印象兴许模糊了。这转折来得突然,会议就这么散了,罗斯福的想法没定型,赫尔带上国务院的方案上路。 赫尔一到莫斯科,10月18日就开会了,和英国的艾登、苏联的莫洛托夫坐下来,摊开国务院的计划。 东普鲁士西里西亚给波兰,去纳粹化别过头,赔款从生产走,这套东西苏联人听着顺耳,三方在原则上拍板,没闹大矛盾。 赫尔这趟收获不小,《莫斯科宣言》签了,承诺联手搞定轴心投降,战后世界也初步勾勒。 罗斯福没去现场,但这宣言里隐约有他的影子。11月底,他飞德黑兰,和丘吉尔斯大林面对面。 罗斯福在那儿放大招,提出彻底解体德国,拆成碎块。丘吉尔附和,说普鲁士得隔离,南部州拉进多瑙河联盟。 斯大林听着,态度暧昧,更偏罗斯福的狠劲,但没急着表态。三人商量来商量去,把这烫手山芋扔给欧洲咨询委员会。 德黑兰这会,定了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也顺带定了战后德国的基调,但分治的事,还得慢慢磨。转眼1945年2月,雅尔塔又聚头,分裂提议重提,可最终还是收着点,将德国作为一个经济政治单元,分四个占领区,美英苏法各管一块。 罗斯福的这些念头,没那么容易消停。1944年,财政部长摩根索跳出来了,这家伙是罗斯福的老伙计,对犹太人大屠杀恨得牙痒,总想在对德政策上加码。 赫尔看他不顺眼,回忆里抱怨摩根索老越界,1941年还想冻阿根廷资金,搅外交局。 摩根索不管那些,夏天飞英国,找政要推销复仇政策,说德国分成农省,工业全停,变小地主国。 英国有些人犹豫,他找伊登聊,午饭桌上强调,软和平会让苏联起疑。 伊登点头,两人交换文件,摩根索还跑去见艾森豪威尔,后者摊地图,赞同审判纳粹头子、实业家和参谋部。 摩根索看陆军手册不爽,那上面太文明,他扔下文件,抱怨这不是他的路子。 罗斯福知道后,打电话哄他。回美国,摩根索拉团队,哈里·德克斯特·怀特他们起草经济方案,这就成了臭名昭著的摩根索计划。 计划里,德国重工业拆光,鲁尔区国际化,教育改头换面,宣传洗脑,确保再无战力。罗斯福在魁北克二会议上差点签字,可丘吉尔反对,苏联也冷眼旁观,这计划最终胎死腹中。 回过头看,罗斯福1943年的粗略想法,其实是盟国对德政策的缩影。那年,美国从孤立转向全球玩家,罗斯福的直觉虽不精细,却推动了讨论。赫尔在莫斯科稳住了阵脚,德黑兰定了大方向,雅尔塔收尾。摩根索的激进,反映了犹太裔美国人对纳粹的痛恨,但最终,马歇尔计划上台,德国重生为经济引擎,冷战格局就这么定了。 这过程听着曲折,德国从战败国变冷战前沿,谁能想到?罗斯福没活到最后,可他的那些念头,影响了半个世纪的欧洲。说到底,战后安排从来不是纸上谈兵,得在盟友拉锯中落地。德国的分裂念头,从粗略到成型,再到搁置,透着历史的无奈和务实。想想那些年,罗斯福轮椅上运筹,赫尔烟斗里吐圈,摩根索咬牙切齿,这帮人各怀心思,却合力结束了那场浩劫。战后德国,没成农奴国,而是成了西欧的火车头,这结局,总算给了世界点喘息、

0 阅读:8
峻辉聊过去

峻辉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