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大驱我们都造十几艘了,航母却只有3艘,为什么我们不复制粘贴批量生产航母呢?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09 01:03:35

055大驱我们都造十几艘了,航母却只有3艘,为什么我们不复制粘贴批量生产航母呢?说白了,不是我们不想造,而是那3艘航母全是“临时工”,不值得批量生产。福建舰虽然很牛,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加万吨级平甲板,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正统航母,但它依然只是技术平台。为啥?因为它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核动力超级航母。 咱们的055能批量造,就因为这型军舰早在60年代就开始琢磨了,在上世纪60年代,咱们就盯着万吨大驱的目标琢磨,可惜当时燃气轮机、相控阵雷达这些核心技术像卡脖子的铁环,再加上兜里没钱,项目只能暂时搁浅。 但这几十年的琢磨没白费,后来咱们啃下了GT-25000燃气轮机的硬骨头,这款发动机单机功率能到30兆瓦,比早期的进口型号翻了近一倍,还实现了100%国产化;346B型相控阵雷达也突破了技术瓶颈,探测距离比老型号远出200公里,抗干扰能力更是提升一个量级。 等到2017年首舰南昌舰下水时,从舰体材料到武器系统,全链条技术都过了关,连建造工艺都摸得门儿清,一艘接一艘造自然顺理成章。 关键是055的定位特别明确,就是给航母当“带刀护卫”,兼顾远洋反潜、反舰,功能单一且刚需,造得越多,航母战斗群的防护网越结实,这种成熟装备批量生产再合理不过。 反观那3艘航母,说是“临时工”一点不夸张,每艘都有自己的“试错KPI”。 辽宁舰是从“瓦良格”号改过来的6万吨级平台,咱们通过它第一次搞懂了航母的舰体结构怎么扛住海浪冲击,蒸汽轮机动力系统怎么维护,甚至连舰载机在滑跃甲板上怎么起飞都练了个遍,说白了就是用来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到了山东舰,虽然还是常规动力滑跃甲板,但整个舰体是咱们自主设计的,飞行甲板面积比辽宁舰大了10%,能多停2架歼-15,内部舱室、电子系统全是优化款,这一步是练“国产航母怎么造”。 福建舰倒是用上了8万余吨的平甲板和三条电磁弹射轨道,比美国“尼米兹”级的蒸汽弹射效率高30%,可它终究还是常规动力——这就好比给顶级跑车装了个家用车发动机,跑是能跑,但跑不远也跑不持久。 它的真正任务是测试电磁弹射与舰载机的匹配度,验证大吨位舰体的稳定性,说白了就是为核动力航母趟路的技术平台。 现在要是脑子一热批量造福建舰,纯属跟钱和时间过不去。一艘满配的福建舰光裸舰加舰载机就得1000亿元,凑成一支战斗群还得配2艘055、2艘052DL、2艘054B,再加上核潜艇和补给舰,总成本直奔1600亿元。 2025年海军装备采购预算也就大概1600亿,刚够造一支这样的舰队,要是批量造个三五支,其他舰艇和港口建设都得靠边站。 而且要命的是常规动力航母的“先天不足”,福建舰以18节经济航速航行也就8000海里,要是跟着舰队以30节高速奔袭,两千多公里就得加油,而核动力航母加一次燃料能跑20万到50万海里,美国“企业”号当年环球航行64天跑3万海里都没补过燃料。 更别说核动力省下来的燃油空间能多装5000吨航油,舰载机出动架次能提升20%,这些都是常规动力比不了的。 等到咱们的核动力技术成熟了,这些常规动力航母要么只能在近海打转,要么就得面临淘汰,这不是把真金白银往水里扔吗? 美国当年的弯路更能说明问题,他们在搞出“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前,已经把常规动力航母做到了全球第一,但还是硬着头皮先造了“企业”号试水。 这艘航母造价4.5亿美元,比之前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贵了一倍,差点因为国会反对夭折,后续五艘姊妹舰也因为成本问题被砍了单。 但正是这艘“试验舰”的环球航行证明了核动力的价值,美国才下定决心搞“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咱们现在走的路跟这类似,3艘“临时工”把该踩的坑都踩了:滑跃甲板的局限摸透了,电磁弹射的技术验证了,常规动力的短板看清了。 等到核反应堆技术过关,比如能实现全寿命不换料,到时候造核动力超级航母就能像现在造055一样顺理成章。 毕竟航母是要用几十年的国之重器,与其现在造一堆“过渡款”,不如等终极型号成熟了再批量下线,这才是既省钱又高效的实在办法。

0 阅读:0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