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首都汉城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感慨万分。 萨镇冰让家人取来笔墨,颤巍巍写下:“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墨迹未干,老人又提笔补了一句:“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 这“五十七载”的梦,要从1895年说起。那年正月,威海卫海面炮声震天,36岁的萨镇冰正驻守日岛。 这个小小的岛礁上,只有几座炮台,却要面对18艘日本军舰的轮番轰炸,还有从陆上炮台打来的炮火。萨镇冰带着士兵守了11天,炮弹打光了就用步枪还击。 期间,他的夫人从福州赶来想看看他,船到岛边,萨镇冰却下令撤掉登岛的扶梯。 部下劝他:“夫人远道而来,见一面吧。”他摇头说:“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 可终究寡不敌众,提督丁汝昌的撤退命令传来,萨镇冰才带着残兵撤回刘公岛。 没过几天,他就听见了丁汝昌饮药殉国的消息,紧接着,北洋水师的军舰被日军接管,曾经亚洲最强的舰队就这样没了。 战后萨镇冰被革职回家,推开福州的家门才发现,父母早已病逝,那个被他赶走的妻子也不在了。 他成了孤家寡人,甲午战败的屈辱像块石头压在心里,一压就是半个多世纪。 后来他又被朝廷召回重建海军,从“海圻”号管带到海军总司令,手把手办起烟台海校,培养出一代代海军军官。 可清朝亡了,民国来了,战乱依旧不断,他盼着国家能硬气起来,却一次次失望。 直到1951年的这天,志愿军打进汉城的消息传来。萨镇冰记得清清楚楚,57年前,清军就是从汉城一路败退,才换来《马关条约》的屈辱。 而如今,中国军队居然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军队。他想起当年在日岛坚守的11天,想起殉国的邓世昌、刘步蟾这些同窗,要是他们能看到这一天,该多好啊! 这份狂喜没能持续太久。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在福州的老院里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用尽最后力气写下:“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 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发来唁电。政府出钱为他办丧事,还举行了公祭。送葬的队伍里,有白发苍苍的海军老兵,也有年轻的解放军战士。 从1895年日岛的炮火,到1951年汉城的捷报,萨镇冰用93年的人生,亲眼看着中国从任人欺负的弱国,变成了敢打必胜的强国。 他的那两句诗,不光是自己的感慨,更是一个民族从沉沦到站起来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