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 如果在马来西亚与中方达不成协议,将联合美欧国家共同新一轮

红楼背疏影 2025-10-25 13:18:44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 如果在马来西亚与中方达不成协议,将联合美欧国家共同新一轮深度制裁。 贝森特所说的"深度制裁"包含三重杀招:首先是冻结马来西亚半导体企业在美资产,这个2400亿美元的产业有55%依赖美国设备;其次是切断欧盟光刻机供应,阿斯麦公司已收到暂停对马出口的预备通知;最致命的是金融封杀,可能将马来西亚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影响其60%的跨境贸易结算。 但美方留了回旋余地。财政部文件显示,只要马来西亚满足三个条件即可免遭制裁:终止与中国芯片企业的技术共享、取消中资在柔佛州晶圆厂的项目许可、接受美国派员监督半导体出口。这种赤裸裸的干涉内政条款,暴露了制裁背后的真实意图。 该国在全球芯片封测市场占13%份额,是特斯拉碳化硅芯片的唯一海外生产基地。这种独特地位使其拥有一定议价权。但弱点同样明显:芯片设计软件100%依赖美国新思科技,原材料硅晶圆80%从日本进口。这种产业链依附性,使强硬抵抗面临巨大风险。 更棘手的是内部政治平衡。执政联盟中华裔占多数的民主行动党支持对华合作,而马来民族统一机构担忧过度依赖中国。这种分歧可能被美国利用,重演2020年"马哈蒂尔倒台"的政治操弄。 中方已启动"芯片南下战略"作为应对。华为计划在槟城建立研发中心,中芯国际拟收购吉打州废弃晶圆厂。更关键的是金融备份:中国人民银行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了1800亿元本币互换协议,准备在SWIFT断网时启用CIPS系统结算。 货物运输也有替代方案。若马六甲航线受干扰,中马可启用"中南半岛陆海联运"——货物经泰国克拉运河至宋卡港,再通过中老铁路北上。这条备用路线虽成本增加15%,但能保障供应链安全。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明确反对跟随制裁,原因是马来西亚是大众汽车芯片的关键供应商。法国则态度强硬,主张借此机会推动欧洲芯片自主。这种分歧使贝森特"联合制裁"的构想面临挑战。 更现实的是法律障碍。欧盟《阻断法令》禁止企业遵守美国域外制裁,违者最高罚款全球营业额10%。阿斯麦若听从美国指令,可能面临2亿欧元罚单。这种法律冲突,使欧盟难以统一步调。 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事件表明,芯片战会造成两败俱伤。但此次不同在于:马来西亚是第三方国家,制裁将波及全球供应链。国际半导体协会警告,若制裁实施,全球汽车芯片价格将暴涨300%,导致1500万辆汽车停产。 更近的案例是2023年荷兰光刻机禁令。最终结果是中国加速自主研发,阿斯麦损失23%市场份额。这种反效果,美国似乎尚未充分吸取教训。 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近期增加了在马六甲海峡的巡航频次。这种军事施压与经济制裁形成配合,但可能引发中国反制。解放军南部战区已与泰国举行"海上安全-2025"联合演习,展示保障航道能力。 更敏感的是核潜艇布局。马来西亚担心制裁导致经济恶化后,美国会趁机提出在柔佛州部署核潜艇部队。这种安全威胁,使吉隆坡在谈判中更加谨慎。 印尼总统普拉博沃试图调解危机,提议在东盟框架内建立芯片合作机制。但新加坡倾向支持美国,越南则观望待价而沽。这种分裂可能削弱东盟整体议价能力。 更深远的是区域一体化受挫。若制裁实施,中国可能转向柬埔寨、老挝建设芯片产业链,改变东盟内部经济格局。这种重心转移,将重构东南亚地缘政治地图。 更紧迫的是2026年预算周期。马来西亚需在12月前确定明年科技投入方向,美国试图通过施压影响其决策。这种时间压力,增加了谈判的紧迫性。 马来西亚正处在产业升级关键阶段。若屈从美国压力,将失去中国市场的技术溢出效应;若对抗制裁,又可能被排除在西方创新体系外。这种两难选择,是发展中国家科技突围的普遍困境。 更根本的是发展权问题。联合国贸发会议明确反对科技封锁,但美国凭借金融霸权强行推进。这种规则冲突,考验国际治理体系的有效性。 贝森特的制裁威胁,本质是数字时代霸权争夺的延续。马来西亚的选择将影响全球科技格局走向——是维持中心-边缘的旧秩序,还是开启多极共存的新范式。这场危机启示我们:当芯片成为新石油,小国也能拥有撬动地球的支点,关键是如何在大国博弈中找到自主发展空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