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我国无现金时代非常危险?为什么越是发达的国家,越不流行移动支付! (信源:网易——“无现金时代”太危险?为什么越发达国家,越不流行移动支付) 出门买早餐,手机一扫就能拎着包子走;逛超市结账,无需翻找钱包,指尖轻点便完成付款;就连路边卖烤红薯的大爷,都挂着微信和支付宝的收款码 —— 如今在国内,“无现金出门” 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是超过 10 亿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常态。 据统计,2022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超10亿,占总人口74%,全年交易额达700万亿元。微信支付、支付宝渗透生活各角落,打车、购物、医疗、教育,甚至偏远乡村小卖部都有移动支付。 然而,当我们带着这份“便利”出国,景象不同:美国超市人们排队刷信用卡,日本便利店现金支付仍是主流,移动支付普及率远不及中国。 明明移动支付能省去找零的麻烦,还能实时查看消费记录,为何这些发达国家偏偏不 “感冒”?是他们技术落后,还是背后藏着我们没看到的顾虑? 回溯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堪称“全民参与的技术革命”。2000年,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试点移动支付业务,但受技术限制未普及。2011年,支付宝、财付通等平台崛起,随网购热潮,移动支付渐被大众接受。 真正使其“遍地开花”的是二维码技术引入,这项源自日本的技术在中国被赋予新生命力,搭配智能手机普及,“扫码付款”从城市蔓延到乡村,还催生出“碰一碰”支付、刷脸支付等更便捷方式。 如今,移动支付改变国人生活方式,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但享受便利时,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使用移动支付需绑定银行卡、身份证等敏感信息,信息泄露后果严重。 虽平台升级安全系统,但黑客技术也在发展,钓鱼网站、诈骗短信仍有机可乘,手机丢失、账户被盗新闻令人担忧。此外,移动支付依赖网络信号和基础设施,在山区、偏远地区信号中断会陷入“有钱付不出”的尴尬。 这些安全问题,或许是发达国家对移动支付保持谨慎的原因之一,但并非全部。在欧美日韩等国家,不推广移动支付,更多是源于 “多重枷锁” 的束缚。 首先是 “习惯的力量”。在美国,信用卡已经普及了数十年,不仅能透支消费,还能积累积分、提升信用额度,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日本,人们对现金有着近乎执着的信任,认为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更安全,这种消费习惯根深蒂固,短期内很难改变。 其次是“隐私与安全的底线”。西方国家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强,移动支付会记录多种记录,若被平台或第三方获取,可能侵犯隐私。此外,他们担心移动支付系统有漏洞,易遭黑客攻击致资金损失,相比之下,现金和信用卡的安全模式更让他们安心。 更关键的是“利益的博弈”。在发达国家,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信用卡公司影响力巨大,移动支付普及会抢占其市场份额,威胁金融体系稳定。为维护自身利益,这些机构会通过设置高门槛、游说政府出台限制政策等方式阻碍移动支付发展。 除此之外,基础设施也是一道 “拦路虎”。虽然发达国家整体科技水平高,但部分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并不完善,无法满足移动支付的需求;而且很多商铺不愿意更换收款设备,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远不及中国,这也让移动支付难以推广。 不过,尽管目前移动支付在发达国家普及缓慢,但从长远来看,它仍是全球支付方式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覆盖的扩大,以及安全技术的升级,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会逐渐打动更多人。 如今,已有不少国家开始尝试推广移动支付,比如东南亚国家引入中国的移动支付平台,欧洲部分国家试点 “无现金商店”。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已经在移动支付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提升安全技术,完善监管体系,让移动支付在便捷的同时,更让人放心。而对于其他国家,是否接受移动支付,或许需要结合自身的文化、习惯和金融体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毕竟,支付方式无绝对“好”“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中国“无现金社会”是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全民配合的结果,发达国家的选择也基于自身国情。不可否认,移动支付正改变世界,未来或有更多国家拥抱“中国便利”,共迎数字化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