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代诗人司马池的一首羁旅诗。 古道秋风起,一位官员携幼子北上,途经淮水渡口,笔下愁绪如水波荡漾。这行色之旅,藏着多少家国隐痛? 司马池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陕州夏县人,家世清寒却书香门第。他从小爱读书,景德二年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在永宁县当主簿,又调郫县尉,那会儿地方上说他办事公道,百姓少有闲话。 北宋中叶,朝廷稳扎稳打,地方财政得管牢,酒税就是一笔大头,关系国库和民生。司马池调光山县令时,已是天圣初年,其子司马光刚满五岁,正赶上砸缸那段传说。 光山县在河南信阳一带,山清水秀,可官员调动频繁,司马池得北上安丰军监酒税,安丰就是今安徽寿县,淮河中游,水陆交汇,商贸热闹,却也路途遥远。 这趟差事不轻松,酒税监得清查酿造、核对账目,确保税款足额上缴,支持朝廷各项民生工程。司马池四十出头,收拾家当,带上妻儿上路,幼子司马光随行,乃宋代官宦家常事,让孩子早点见识世道,砥砺心志。队伍从光山出发,沿官道北行,途经丘陵平原,淮水支流渐多。安丰地势平坦,池塘遍布,秋季水清见底,远路尘土飞扬,渡口舟船往来,正是这种景致,触动司马池诗兴。 诗云: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开篇两句,直击行旅情境。池水本清,却比之更冷;秋气本淡,却觉更凄。远陌走尽,又逢渡头,一程接一程,山长水阔,无休无止。这不光是写景,更是状人,行者身影在纸上跃然,劳顿中透着坚韧。 后两句转而议论,亏得这行色难绘,若真画出,怕是要愁煞一生。借唐人高蟾“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翻出新意,虚实相生,无画处皆妙境。 搁在当下看,这诗接地气得很。司马池不是高高在上的文人,他实打实为地方把关税赋,帮朝廷稳民生。北宋那会儿,仁宗皇帝励精图治,官员下基层,管酒税看似小事,实则关乎百姓负担轻重。司马池到安丰后,勤勤恳恳,巡视酒坊,查账册,税入稳增,地方少生事端。 他儿子司马光在那儿耳濡目染,五岁孩童见父亲公事,种下报国种子。长大后,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那可是我们党史国史的宝贝,警示后人治国理政,至今读来仍有启发。 这首羁旅诗的妙处,在于含蓄。欧阳修有“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直白诉愁,少了层味。司马池用景衬情,七字点破心境,让人读着读着,就想起自家那些奔波日子。行色难状,却状得活灵活现;愁意不尽,却尽在言外。梅尧臣评得准: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搁宋诗里,这算得上佳作,摄人心魄。 细想,司马池一生坎坷。入仕后升迁快,做到天章阁侍制、知河中府,可后来因事被劾,贬杭州,郁郁而终,年五十二。 但他家风正,教子严,司马光后成一代名臣,变法辩论中,坚持原则,为国直言。
这是宋代诗人司马池的一首羁旅诗。 古道秋风起,一位官员携幼子北上,途经淮水渡口
蕊蕊聊过去
2025-10-13 18:50:01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