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机密遭泄!中国稀土还“希罕”吗?副总经理叛国被判重刑,网友怒了:内奸何时休? 2023年底,江西南昌中院判了个大案,国内某稀土公司的副总经理成某,足足领了11年6个月的刑期,跟他一起被判刑的还有个叫叶某某的女人,是境外某有色金属公司上海子公司的员工,判了11年。 这俩人的勾当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当时叶某某借着商业合作的由头跟成某搭上线,一打听发现成某能接触到稀土收储的核心信息,立马就动了歪心思。 境外公司的外籍老板直接给叶某某下了指令,让她用钱收买成某,成某也是利欲熏心,明知收储的品类、数量、价格都是国家机密,还是一次次把信息透了出去。截止案发,他光从境外拿的好处就有51万美元,大部分都花在了妻女的境外开销上。 后来国家安全部门一鉴定,这小子泄露的东西里居然有7项都是机密级国家秘密,直接戳中了国家安全的痛处。这案子一曝光,网友直接炸了锅,纷纷骂“内奸不除,隐患难消”,这话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要说这成某为啥敢冒这么大险?还不是因为稀土这东西太金贵了,行里都管稀土叫“工业维生素”,听着普通,实际是现代工业的命根子。小到手机里的永磁体,大到战斗机的发动机、核潜艇的推进系统,都离不开这玩意儿。尤其是在军工和尖端科技领域,缺了稀土根本玩不转,所以全世界都把它当成“关键矿产”攥在手里。 咱中国的稀土更是拿得出手的王牌,不说别的,全球近九成的稀土冶炼分离活儿都得靠中国来干,这技术不是随便谁想学就能学会的,里头藏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 而且咱不光能炼,产业链还特别全,从矿山开采到成品加工,一套流程走下来顺顺当当,再加上完备的战略储备体系,这才有了世界稀土产业的龙头地位。要是这些家底的核心信息被外人摸透,后果不堪设想。 就说这次泄露的收储数据,看着只是些数字,实际关系到全球稀土市场的定价权,境外势力之所以挖空心思要这些东西,就是想摸准咱们的底牌。他们知道了收储数量,就能预判市场供需变化;摸清了收储价格,就能在国际贸易中跟咱们讨价还价。往大了说,这甚至会影响国家在国际战略博弈中的主动权,毕竟稀土早就成了大国角力的重要筹码。 但要说就因为这起泄密案,中国稀土就不“希罕”了,那也太绝对了,毕竟成某泄露的是特定阶段的收储信息,咱稀土产业的根基,也就是储量优势、冶炼技术壁垒和完整产业链,这些核心东西压根没被动摇。更关键的是,这案子反倒给所有人敲了个警钟,逼着相关部门把保密和管控的口子扎得更紧了。 最明显的就是政策层面的动作越来越硬,2024年10月1日,《稀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可是专门管稀土的行政法规,从开采、冶炼到流通、出口,全产业链都被纳入监管。条例里明确说了,只有指定企业能搞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还建立了总量调控制度,不是你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 更狠的是搞了产品追溯系统,每批稀土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得明明白白记下来,想搞猫腻都没地方藏。 紧跟着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又扔出了重磅政策,直接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不光是开采、冶炼的技术不能随便出口,就连生产线的装配、维护技术也管上了。哪怕是在国内给外国人提供相关技术支持,都得先拿许可证。 更绝的是,要是境外企业用了咱的稀土或者技术造出了产品,再想出口到别的地方,也得先申请中国的许可证。这等于把稀土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攥在了手里,别人想绕都绕不开。 可能有人会问,都这样了,还怕内奸吗?说实话,只要有利益诱惑,就难免有人铤而走险。但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法律的刀子亮得很清楚。《刑法》里明确规定,给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最轻都得判五年,情节严重的能判到无期。成某和叶某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51万美元换了十来年牢狱,这辈子基本算毁了,谁还敢轻易踩红线? 而且现在整个行业的保密意识也提上来了,以前可能还有人觉得“透点数据不算大事”,现在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都知道稀土信息连着国家安全。企业内部的保密制度抓得更严,涉密岗位的审核也更细,想再像成某那样轻松接触机密、还能顺利把信息传出去,难度比以前大了十倍不止。 说到底,中国稀土的“希罕”,从来不是单靠某一项秘密撑着的,而是靠资源、技术、产业链和国家管控形成的综合优势。成某这样的内奸确实造成了损失,但这损失是暂时的,反而倒逼咱们补全了漏洞。现在有《稀土管理条例》托底,有出口管制政策护航,再加上行业自身的警醒,中国稀土的王牌地位只会更稳。 那些盯着咱稀土的境外势力,想靠收买内奸就打垮中国稀土产业,根本是白日做梦。倒是这些内奸确实得盯紧了,毕竟家贼难防。但随着监管越来越严,法律越来越硬,再想靠卖国家秘密发财,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法律的重锤。从这点看,稀土不仅依然“希罕”,未来只会更金贵。
中国收紧稀土管制后,特朗普发出威胁:或将停止大量进口中国产品中国商务部在10
【40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