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频繁更换首相和内阁,但国家却从来不乱?因为说白了,首相就是个摆在台面上的摆设,真正掌权的是背后那群树大根深的世家大族和铁打不动的官僚体系! 先得说说这 “铁打不动的官僚体系” 到底是怎么回事。日本把当官的分成两种:一种是政务官,就是首相、各大臣这些跟着内阁换的 “临时工”;另一种是事务官,也就是咱们说的公务员,得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才能进来,一旦考上基本就是 “铁饭碗”,只要不犯大错能一直干到退休。 那些能做到各省厅 “事务次官” 的,都是在体制里摸爬了二三十年的老油条,大多是东京大学毕业的精英,对政策门道比谁都熟。更关键的是,他们有个秘密武器 ——“事务次官会议”,每周一和周四都要开,提前把第二天内阁会议要讨论的议案都定好,等首相和大臣们开会时,桌上摆的都是现成的决定,顶多签个字盖个章,根本没多少商量的余地。就像 2020 年安倍晋三突然住院,38 天没首相坐镇,厚生劳动省的官僚们照样把全国的医疗物资调配得妥妥帖帖,一点没乱套。 这些官僚不光能定政策,还能 “调教” 新来的领导。因为政务官的任期太短了,大臣平均不到两年就换一茬,首相更夸张,二战后换了 36 位,平均任期才两年左右。这些大臣好多都是国会议员出身,本来当大臣就是副业,心思还在自己的选举上,哪有时间研究复杂的政策? 比如福田康夫当首相不到一年就搞内阁改造,换了一批大臣,可下面的事务次官一个没动,新大臣刚上任还得求着老官僚教规矩,不然连议案怎么看都摸不清。1995 年阪神大地震时,村山富市首相 5 小时后才知道灾情,可地方公务员早就自发启动了所有应急预案,等首相反应过来,救援都已经铺开了。你看,就算没首相指挥,官僚们照样能把活儿干好。 光有官僚撑着还不够,背后还得有世家大族把着方向。日本政坛好多首相都来自政治世家,比如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就是前首相岸信介,麻生太郎的家族涉足金融、矿业,在政坛盘根错节,小泉家族更是三代都有人当议员。 这些大家族组成了自民党内的各个派阀,首相人选其实就是派阀之间博弈妥协的结果,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坐庄维持平衡。他们不管谁当首相,核心利益不能动 —— 比如大企业的税收优惠、农业的补贴政策,这些都是世家和背后财团早就定好的规矩。 就算换了新首相想搞点新花样,派阀们在国会一施压,议案根本通不过。就像 50 年代池田勇人提出的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看着是首相的功劳,其实政策设计全是大藏省和通产省的官僚搞的,背后还得有世家大族点头支持才行。 这两套体系一结合,就形成了 “铁打的架子”。官僚们管具体执行,不管谁当首相,税收怎么收、福利怎么发、物资怎么调,都按老规矩来,不会因为换领导就乱套;世家大族管方向,确保政策不触碰核心利益,就算党内斗得再凶,基本盘也稳得住。 反倒是首相夹在中间,更像个 “传声筒” 和 “背锅侠”—— 政策执行得好,是世家和官僚的功劳;出了问题,比如 “黑金” 丑闻曝光,或者支持率掉下来,首相就得辞职谢罪,换个人接着当摆设。2009 年民主党上台想废除事务次官会议,结果没了这些老官僚帮忙,政策根本推不动,没多久就垮台了,最后还得把这套制度捡回来。 日本老百姓其实也摸透了这套路,对换首相早就见怪不怪了。反正不管电视里怎么报道内阁改组,水电费照样交、超市里照样有货、公交车照样准点来,日子该过过。 而且日本的法律订得特别细,从排队加塞到走路看手机都有规定,警察密度又大,基层秩序本来就稳,就算政坛有点波动,也影响不到普通人的生活。那些想当首相的人也明白自己的位置,比如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算是强势首相了,也只能在官僚和世家划定的圈子里做事,根本没法彻底改规矩。 这么一来就清楚了:官僚体系是 “老管家”,管着家里的日常开销和大小杂事,换多少个主人都能把家打理好;世家大族是 “真主人”,握着家里的钱袋子和决策权,定好规矩不让外人乱改;首相比起 “主人” 更像 “请来的经理”,看着风光,其实啥核心权力没有,换了也不影响家里的运转。这就是为啥日本首相换得跟走马灯似的,国家却从来乱不了 —— 真正的掌权者一直没动,台面儿上的人换再多也只是个样子。
【日本防卫省官员担心爆发战争,希望民众不选高市早苗】日本自民党总裁选即将开始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