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曾直言:姚雪垠的小说其实一般,但能被毛主席点名表扬,经历倒是颇为传奇!回想1966年7月,在毛主席主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把王任重同志叫到一边,说:“姚雪垠的《李自成》分上下两册,上册我已经看了,写得不错。你赶快通知武汉市委,对他加以保护,让他把书写完。”1975年11月,毛主席患病已久,身体虚弱,在这种情况下,还在姚雪垠写给他的书信上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三卷至五卷。” 姚雪垠曾动情地说:“毛主席适时地指示保护我,是要我把《李自成》一书写完。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在我的一生中却是一件大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但易中天持有不同看法,他以学者的视角,从文学专业角度出发,觉得姚雪垠的小说在艺术水准、情节架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跻身一流作品行列。 不过,很多人并不同意易中天的说法。 《李自成》的问世,为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范例和丰富的经验,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推动作用,堪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在创作理念上,《李自成》为当代作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姚雪垠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深入研究明末历史,将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完美融合。他在创作过程中,广泛查阅各种历史资料,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分析,力求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这种创作理念告诉当代作家,历史小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历史的一种解读和传承,必须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不能随意篡改和歪曲历史。 同时,作家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历史的框架内进行艺术加工,使历史人物和事件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在描写李自成起义的过程中,作者既遵循了历史的基本脉络,又通过虚构一些细节和人物关系,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又能享受到文学的审美乐趣。 在人物塑造方面,《李自成》为当代历史小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每个角色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姚雪垠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等多方面的细致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当代作家可以从中学到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丰满、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如何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比如,在塑造李自成这个人物时,作者既展现了他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英勇无畏、足智多谋和宽厚仁慈,又没有回避他的局限性,如在取得一定胜利后逐渐骄傲自满、对内部矛盾处理不当等。这种真实而全面的人物塑造方法,使李自成的形象更加可信,也为当代作家在塑造历史人物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情节设置上,《李自成》也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姚雪垠巧妙地运用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和冲突,使故事的发展充满了悬念和惊喜。同时,他还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感。当代作家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巧妙地组织情节,如何设置悬念和冲突,如何使情节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富有戏剧性,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沉浸在小说的世界中。例如,在描写李自成与明军的多次战役中,作者通过对战争形势的分析、双方兵力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的谋略较量等方面的描写,使每一场战役都充满了紧张感和悬念,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李自成》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它对文学风格的探索和创新上。姚雪垠将书面语言的典雅庄重与中原乡土口语的质朴生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历史小说的题材特点,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又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实。当代作家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融合不同的语言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魅力。 同时,小说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诗词、对联等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也为当代文学创作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如何看待“历史进入了垃圾时间”这一观点?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