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剧照,而是陈宝仓烈士牺牲前,敌人给他拍下的最后影像,这位已经50岁的中年汉子,脖子上勒着麻绳,穿着一件旧西装,眼神坚定,毫无惧色。 主要信源:(人民网——陈宝仓:从旧式军官到革命烈士) 陈宝仓与中国共产党结缘已久。 早在一九三九年,他就开始为《新华南》刊物撰稿,通过文化工作接触进步思想。 当时与他交往的共产党人展现出真诚正直的品格,令他深受感染。 这些经历为他后来选择革命道路埋下伏笔。 陈宝仓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这使他对国家命运有着更深切的关怀。 在民族危亡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河北军事政治学校,后转入保定军校深造,从此踏上军旅生涯。 一九四八年,陈宝仓正式加入香港民革组织。 此时的他刚经历人生低谷,被免去第四兵站总监部总监职务。 加上抗战期间右眼负伤致残,处境艰难。 随着国民党政权溃败退守台湾,陈宝仓被任命为国防部中将高参。 实则受中共华南局派遣,赴台从事地下情报工作。 这一转折看似偶然,实则是他长期思想转变的必然结果。 在抗战时期,陈宝仓就与进步人士保持密切联系,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日益失望。 陈宝仓抵达台湾的时间,比另一位地下工作者吴石晚四个月。 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陈宝仓深知情报工作危险性,提前将妻儿安置在香港,独自赴台开展工作。 而吴石因蒋介石手谕强制要求,不得不携家眷同行,这为其后工作带来诸多制约。 这种不同的安排,体现出陈宝仓作为职业军人的谨慎作风,也为他后来能够更自由地开展地下工作创造了条件。 在台湾期间,陈宝仓主要负责搜集驻军部署、沿海防御工事等核心军事情报。 他亲手绘制整理情报图表,通过吴石传递给特派员朱枫。 这条情报线还包括吴石副官聂曦及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形成完整工作网络。 重要情报经基隆港转送香港,最终抵达华东局,为解放事业提供关键支持。 陈宝仓凭借其在国军中的资深背景,能够接触到许多机要信息,这些情报对了解台湾防务部署具有重要价值。 但是这个情报网络因蔡孝乾叛变遭受毁灭性打击。 蔡孝乾的变节导致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四人相继被捕。 虽然陈宝仓最初未暴露身份,但国民党特务在搜查吴石住所时,发现他亲笔书写的情报资料,笔迹鉴定结果成为定罪铁证。 这一发现使整个案件性质发生重大变化,从普通嫌疑升级为确凿的铁案。 面对审讯,陈宝仓坚称与吴石的情报交接属正常工作往来,始终未承认参与地下工作。 在狱中他写下绝笔信,委托好友段翔九转告家属采用火葬,言语间透露出从容赴死的决心。 一九五零年六月十日,陈宝仓与吴石、朱枫、聂曦四位烈士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 就义时,四位烈士神态自若,保持着革命者的尊严与气节。 陈宝仓牺牲后,其妻师文通辗转托人收殓遗体。 因天气炎热遗体已腐败,只得火化后由女儿同学殷晓霞冒险带离台湾。 这位女学生舍弃行李,将骨灰罐绑在身上泅渡至香港,完成烈士遗骸归乡的壮举。 一九五二年,陈宝仓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骨灰安葬八宝山革命公墓。 追悼会上,李济深亲致祭文,誉其"死有重于泰山"。 陈宝仓不仅是位卓越的军事将领,还具备文人情怀。 一九四四年在北平创作的《旧州行》诗中,"洞里衣冠从未改,人间国祚已再迁"等句,隐约透露出其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这种文武双全的特质,使其革命生涯更显厚重。在桂南会战中,他指挥若定,重创日军。 在日本受降仪式上,他代表中国军队接受日军投降,展现中国军人的威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舟山医院逮捕现场:抓朱枫的沈之岳,比谷正文更“狠”的是这一点19
【4评论】【6点赞】
用户10xxx68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