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载沣做了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居然把醇亲王府给卖了,换来了90万斤

小史论过去 2025-10-07 18:13:29

1950年,载沣做了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居然把醇亲王府给卖了,换来了90万斤小米的钱。溥任惊讶地问:“爸,咱真要这么做吗?” 载沣生于1883年,北京醇亲王府里头,那时候清廷还稳当。他是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五子,从小就沾了皇家光。七岁继承王爵,家里人忙活仪式,他跪拜祖宗牌位,从此肩上多出责任。光绪年间,他出使德国赔罪义和团事儿,船上颠簸几个月,签文件时手稳稳的。回国后,管宗室事务,日子过得中规中矩。1908年,光绪和慈禧一前一后没了,他接棒当摄政王,捧着玉玺进乾清宫,辅佐三岁侄儿溥仪。这位置听着威风,实际头疼事儿一堆,得天天批奏折,敲木槌开会。说白了,他这王爷当得像个管家,操心国家大事却没实权。 摄政王那几年,载沣骑马去军机处,处理武昌起义的乱局。1911年底,他递辞呈,28岁就退下来。辛亥革命闹腾,清帝退位,他回王府过低调日子。靠点俸禄养家,偶尔翻书消磨时间。溥仪过继给他当儿子,可他没沾光,反而多出开销。民国初年,王府修修补补,花销大,他卖翡翠扳指凑学费给孩子。载沣这人,骨子里保守,避开政治是非,在京津两地晃荡。日子虽清苦,但一家子还凑合。溥任作为第七子,1918年生在北京,跟着传统教育长大,描红练字,帮父亲管家务。1947年,他办小学,贴布告招生,日子过得实打实。到1950年,载沣67岁,头发白了,琢磨怎么过下半辈子。 新中国成立,社会大变样,载沣家底子薄了。王府占地广,维护费高,仆人饭钱都成问题。他想来想去,决定卖掉房产换实物。那年春天,北京城柳树绿了,他签产权文件,交给溥任去办。价钱定在90万斤小米,当时物价乱,这笔钱够一家吃喝几年。醇亲王府建于清中期,砖雕门楼,花园假山,本是荣耀象征。可时代一换,这些老物件子压得人喘不过气。载沣没犹豫多久,就敲定交易。溥任代表父亲,找国立高级工业学校谈,那学校后来并进清华大学。手续走完,王府易主,载沣一家收拾细软,准备挪窝。这步走得果断,换来实际好处,避免了后顾之忧。 卖王府这事儿,搁在当时,搁谁都觉得亏本。王府值钱不假,可守着它得花银子修缮,还得缴税费。载沣算过账,90万斤小米一半买新房,另一半分给八个孩子。子女们领到份额,够他们安顿一阵子。溥杰、溥任这些儿子,本以为祖业永留,谁知父亲一锤定音。载沣这决定,透着现实味儿,他知道旧时代没了,抱残守缺没出路。学校接手王府,用来办学,地儿宽敞,学生们上课念书,变了模样。载沣没留恋,签字时笔走得稳。这笔交易不光是卖房,更是卖掉过去包袱,换来平静日子。说起来,他这王爷当到头,学会了普通人该学的务实。 所得小米到手,载沣先拿一半,在东四北魏家胡同买四合院。院子小,枣树几棵,够一家住。仆人们卸箱子,安置家具,他检查书架,摆好古籍。溥任管厨房,煮水添饭,日子步入正轨。剩余小米平分,子女们领走,每人一份,够日常花销。六个女儿轮流来看望,带点水果,分着吃。载沣继续读书,自号载静云,写字帖消遣。溥任帮着清扫,添茶续水,一家子围桌吃饭,筷子碰碗响。1950年6月,他又卖掉新住宅给政务院,换点钱接着过。7月,搬到东城利溥营,那宅子墙低门简,洒水除尘,安置妥当。载沣在灯下对弈,黑白子落盘,日子虽寡淡,但稳当。 1951年2月3日,载沣风寒转重,在利溥营宅中去世,享年68岁。溥任端药照顾,子女赶来守着,后事办得简朴。棺木抬出,众人跟随,雪地留脚印。

0 阅读:53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