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炸完了俄罗斯炼油厂该炸什么呢? 猜测应当会炸油田吧, 油井一炸就喷火,还不好熄灭。 乌克兰对俄罗斯炼油厂的连续打击已经展现出明确的战术逻辑——通过瘫痪能源基础设施来削弱俄军后勤与国家经济,这种思路接下来很可能转向更上游的能源生产环节。 雅罗斯拉夫尔炼油厂遇袭后,俄罗斯每天损失30万桶原油加工能力,占全国产能5%的缺口已经让本土出现燃料短缺,前线装甲部队的机动效率明显下降。 随着射程700公里的"地狱"导弹无人机投入实战,乌克兰完全有能力将打击范围延伸到俄罗斯欧洲腹地的油田设施,这些地方一旦起火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扑灭,对能源生产的破坏远比炼油厂更具持续性。 阿菲普斯基炼油厂的储油罐火灾已经证明,易燃易爆的能源设施在无人机袭击面前防护薄弱。而油田的开采设备比炼油厂更分散且露天布置,抽油机、集输站和储油池都是理想目标。 去年8月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斯拉维扬斯克ECO炼油厂遭袭时,仅碎片就引燃了相邻的储油罐,若是直接打击油井,高压喷出的原油遇到明火会形成冲天火柱,灭火需要专业设备和大量泡沫剂,俄罗斯目前受制裁影响,这类物资的补给并不充裕。 更关键的是,油田与输油管道网络紧密相连,一旦某座油井起火蔓延,可能导致整个采油区停产,就像罗斯托夫输油泵站遇袭后,周边三个油田的原油外输都被迫中断。 输油管道系统会是比油田更具战略价值的打击点。萨马拉线性生产调度站遭袭的案例极具代表性,这个负责混合高低硫原油的枢纽瘫痪后,俄罗斯出口量占50%的"乌拉尔"原油一度无法达到国际市场的品质标准。 乌克兰很可能会复制这种"精准点穴"战术,重点打击像秋明-莫斯科输油管道这样的主干线,这些管道不仅输送民用燃料,更是俄军北方舰队和西部军区的燃料生命线。 从战场效果看,伏尔加格勒炼油厂全面停产后,附近部署的俄军坦克部队已经出现日均机动距离减少40%的情况,足见能源补给对军事行动的制约作用。 能源设施与交通枢纽的联动打击会形成叠加效应。乌克兰此前在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实施的特种作战已经证明,他们有能力深入俄腹地破坏关键节点。 接下来可能会把桥梁纳入打击清单,尤其是跨伏尔加河的交通枢纽,这些桥梁既是民用物资运输通道,也是俄军调动的必经之路。 比如萨拉托夫炼油厂遭袭后,俄军试图通过铁路紧急调运燃料,但连接萨马拉州和伏尔加格勒的铁路桥若被破坏,补给周期会延长数倍。这种"能源-交通"双重切断的战术,能最大化放大俄军的后勤困境。 电厂作为军民两用设施也存在被打击的可能。虽然直接攻击民用电厂会引发国际舆论争议,但乌克兰可能会选择那些为军工企业供电的热力电站。 参考炼油厂的打击模式,他们会使用无人机集群实施饱和攻击,比如针对莫斯科州的科洛姆纳电厂,该电厂为附近的坦克制造厂提供电力。一旦停电,军工生产至少会停滞48小时,这对依赖库存装备的俄军来说影响显著。 目前俄罗斯近40%的炼油产能已被摧毁,若再损失10%的电力供应,经济和军事生产的双重压力会进一步显现。 相比之下,粮库和水坝这类目标被优先打击的可能性较低。斯塔夫罗波尔的特种作战行动表明,乌克兰更倾向选择军事价值高且国际舆论风险可控的目标。 粮库打击容易引发人道主义危机,而水坝溃决可能导致大量平民伤亡,这两类目标的政治成本过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若俄军对乌方民用设施发动报复,乌克兰或许会针对性打击像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粮食中转库,该地区的粮食出口占俄罗斯总量的18%,但这种情况更可能是冲突升级后的选择。 整体来看,乌克兰的打击序列会遵循"能源生产-运输-转化-军事应用"的逻辑链条展开。 从已掌握的信息看,他们正在将战术从零散袭击升级为系统性瘫痪,8月以来对17家炼油厂发动27次袭击,累计瘫痪8000万吨年产能的行动已经验证了这种思路的有效性。 随着"火烈鸟"导弹等新型装备的部署,预计到年底俄罗斯炼油产能可能再降20%,而油田和输油管道的打击将进一步放大这种效应。 这种精准消耗战的本质,就是通过持续打击高价值基础设施,让俄罗斯陷入"修复成本高于产出收益"的恶性循环,最终在后勤和经济双重压力下被迫调整战场策略。 每个目标的选择都经过实战效果与成本收益的权衡,既保持了打击的连续性,又避免了可能引发局势失控的极端选项。
俄罗斯的死穴被美国找到,并意示乌克兰往死里揍。乌克兰与美国的秘密计划露出庐山真
【69评论】【38点赞】
用户11xxx05
炸电网啊
用户10xxx81
油田、铁路桥梁、铁路隧道、公路桥、公路隧道……东西多了,就怕它没有那个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