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梁师傅给李先生装了一台1700元的空调,对方承诺装好即付,却以“公账没钱”“试完制冷制热”等理由拖了9个月。梁师傅夫妻靠装空调养家,这笔钱是他们起早贪黑的辛苦钱,多次催要无果后求助记者。最终在记者调解下,李先生只给1500元,剩200元让梁师傅去起诉。梁师傅无奈吐槽“为200元起诉太笑话”。此事引发热议,有人骂欠款方缺德,有人替师傅抱屈。这看似“小钱”的纠纷,实则藏着明确的法律规矩和做人底线。 一、事件始末:1700元拖9个月,剩200元逼起诉 2025年1月,郑州的梁师傅接到个活儿:李先生要装一台空调在物业用房,谈好包安装1700元,还说“装好当天下午就给钱”。 梁师傅麻溜上门把空调装好,可李先生当场变了卦:“得等过完春节,公账才能取钱给你。”梁师傅想着过年后能结,就没多计较。可春节过了,李先生又推到6月;6月到了,还是没动静。 这1700元对别人可能不算啥,对梁师傅却是救命钱——他和妻子在郑州干空调安装,每天凌晨五六点起床,爬高上低累得直不起腰,孩子在老家,每月都得靠这笔钱贴补家用。记者见他时,衣服上还破着两个洞,一看就是干苦力的实在人。 催急了,李先生还嘴硬:“千把块钱算啥?十万八万拖了才算丢人!”之后干脆不接电话、不回消息,彻底“消失”了。梁师傅实在没办法,只能找记者帮忙。 到了安装空调的负一楼机房,门还锁着。找到物业才知道,李先生根本不是物业的人。可巧的是,物业一联系,李先生立马冒了头,发来消息说“空调制冷还行”,转了1000元过来。 梁师傅赶紧追问差的700元,接电话的李先生妻子又出新招:“剩下的等过了冬天试完制热再给,我没试过制热。”梁师傅急了:“当时说好用完就给钱,制热之前明明试过!”对方却死不认账,还说当初谈的是1500元,不是1700元。 记者在雨里帮着调解,劝她先把双方没争议的500元转了,剩200元找丈夫核实。磨了半天,对方终于又转500元,可那200元死活不给,还撂下一句:“不服气你去起诉我!” 梁师傅拿着1500元,满脸无奈:“为200元打官司?我天天得干活养家,哪有这功夫?这不纯纯闹笑话吗?” 二、法律拆解:200元虽少,欠着就是违法! 别觉得钱少就不算事儿,法律里对这种“欠账”说得明明白白,李先生夫妻的操作处处是错: 1. 口头协议算不算数?当然算! 李先生可能觉得“没签合同,想赖就赖”,但错大了。梁师傅和他谈好价格、装完空调,双方已经形成了买卖合同关系,安装是合同里的附随义务。哪怕是口头约定,只要有聊天记录、安装事实佐证,就受法律保护。 《民法典》第577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就得承担违约责任。梁师傅装好了空调,就有权利要1700元;李先生拖着不给,就是妥妥的违约。 2. “试完制热再给”合理吗?纯属耍赖! 付款和售后是两码事。当初约定“装好就给钱”,付款条件是“安装完成”,不是“试完四季”。如果空调制热真有问题,李先生可以找梁师傅售后维修,但不能拿“没试制热”当借口不付款——这就像买衣服,不能说“穿一年没坏再给钱”,纯属不讲理。 3. 200元值得起诉吗?法律给了“低成本办法”! 梁师傅说“没时间起诉”是实情,但不代表这200元就只能认栽。其实对付这种小额欠款,根本不用走复杂的诉讼流程: 可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只要有聊天记录、安装凭证这些证据,写个申请书交给法院,法院会直接向李先生发支付令,要求他限期给钱。如果他不提出异议,支付令就和判决书一样有效,能申请强制执行,又快又省事儿。 还能找市场监管部门或12345投诉:李先生拖欠货款的行为,也能通过行政渠道调解,不用自己耗在官司上。 说白了,李先生就是赌梁师傅“嫌麻烦不较真”,才敢嚣张地说“去起诉”,本质上是钻了普通人不懂低成本维权的空子。 三、网友吵翻:是“小钱”还是“缺德”? 这事一曝光,网友的火气直接被点燃,观点一边倒骂欠款方: 痛骂李先生派:“200块钱看清一个人,真是穷疯了?人家师傅爬高上低装空调,挣的是血汗钱,也好意思拖9个月?”“拿‘起诉’当挡箭牌,真以为别人耗不起?纯属欺负老实人!” 心疼梁师傅派:“师傅衣服破了都舍不得换,200元对他可能是孩子几天的奶粉钱,太让人心疼了。”“记者帮着要回1500元已经不错了,但那200元欠的是良心!” 还有网友分享经历:“我爸也是装空调的,夏天晒得脱皮,冬天冻得手裂,这种钱拖一天都良心不安,这家人太没底线了。” 梁师傅的遭遇,戳中了太多底层劳动者的痛点:干最累的活,挣最干净的钱,却要为一点点报酬低声下气。而李先生夫妻的做法,暴露的不仅是小气,更是对他人劳动的漠视、对诚信的践踏。 最后想问:你觉得李先生该给那200元吗?如果是你遇到这种事,会为了200元去维权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浙江杭州,女子和朋友去吃自助餐,2人花费1346元,女子为了吃够本,点了28片三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