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在奶奶去世后,将奶奶养的狗“豆儿”送人,此后三年未回老家。近日他返乡给奶奶上坟时,竟发现豆儿瘦得皮包骨头,仍在老屋门口坚守。原来豆儿从新主人家跑回,三年来每天守在老宅,连邻居投喂都很少吃。此事戳中无数人泪点,网友纷纷感叹“狗的忠诚远超想象”,但也有人提及“弃养”背后的法律与责任问题。这只狗的坚守,不仅是温情故事,更藏着对“责任”的反思。 一、事件经过:三年未归,老屋门口的“骨架狗”竟是它 在外打工的男子,三年前经历了人生的痛事——最疼他的奶奶走了。料理完后事,看着奶奶生前寸步不离的狗“豆儿”,他犯了难:自己常年在外,实在没法带走这只土狗。思来想去,他找了同村一户人家,把豆儿送了过去,想着“给它找个能吃饱饭的新家”。 因为怕触景生情,这三年他一次都没回过老家。可思念终究压不住,前段时间,他买了祭品,终于踏上返乡的路,想给奶奶上坟,也想看看空荡荡的老屋。 刚走到老宅门口,一个瘦得脱了形的身影让他愣在原地——那只趴在门槛上的狗,尽管毛发杂乱、肋骨根根分明,连抬头都费劲,可那双眼睛,他一眼就认出是豆儿!“豆儿,是你吗?”他声音发颤地喊了一声。 原本蔫蔫的狗瞬间抬起头,眼睛猛地亮了,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却晃了晃又跌坐回去,只能一个劲地摇尾巴,喉咙里发出呜咽声。这时邻居婶子路过,叹了口气说:“这狗送出去没俩月就跑回来了,天天守在你家门前,白天去你奶奶坟地附近待着,晚上就回这儿趴著。我们给它送吃的,它也就舔两口,像有心事似的,慢慢就熬成这样了。” 男子的眼泪一下就掉了下来,抬手拍着自己的脸:“我真傻,这儿才是它的家啊,它守的不是房子,是我奶奶,是念想啊!”当天他就带着豆儿去了宠物医院,看着医生给豆儿输液、喂营养膏,他心里全是悔恨。 二、法律与责任:“送狗”不是结束,弃养可能触法 这则温情故事的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人忽略的法律与责任问题。不少人觉得“狗是自己的,想送就送”,但事实没这么简单: 1. 送养后,原主人就没责任了吗? 从法律上讲,宠物属于“动产”,送养并交付给新主人后,所有权就转移了,原主人通常不再承担直接饲养责任。但像案例中这样,送养后宠物自行返回老宅,新主人未妥善看管,原主人发现宠物处境危险时,是否有“救助义务”? 从《民法典》的“公序良俗”原则来看,尽管法律没强制规定,但原主人作为曾经的饲养者,对宠物有情感联结和了解,在知晓宠物面临饥饿、生病等困境时,主动救助是符合道德与法律精神的。男子最后带豆儿就医,正是尽到了这份“道义责任”。 2. 随意弃养宠物,可能违法! 案例中男子是“送养”而非“弃养”,但现实中很多人把宠物当“物品”,不想养了就随意丢弃,这其实可能触犯法律。根据《动物防疫法》等规定,随意弃养宠物,若造成他人损害或公共卫生问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弃养的是烈性犬等危险动物,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更重要的是,宠物尤其是长期家养的动物,脱离人类照料后很难生存,随意送养或弃养,本质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就像豆儿,若不是邻居偶尔投喂,可能根本熬不到主人回来。 3. 新主人“管不住”宠物,要担责吗? 案例中豆儿从新主人家跑回老宅,新主人是否有责任?从法律角度,新主人成为所有权人后,有看管和照料义务。若宠物跑出后造成他人损失(比如咬伤路人),新主人需承担侵权责任;即便未造成损失,因看管不力导致宠物陷入困境,也违背了饲养者的基本责任。 三、网友热议:狗的忠诚,照出了什么? 豆儿的故事在网上传开后,评论区瞬间被“破防”的网友占领,观点几乎一边倒的心疼与感慨,但也有不同声音: 泪目心疼派:“看哭了,它哪是守房子啊,是守着奶奶的回忆,守着曾经的家。三年啊,饿成那样都不离开,这份忠诚人都未必做得到。”“男子虽然有错,但最后能救它也算弥补了,希望豆儿能好好活下去。” 反思责任派:“其实男子送养没错,但错在送养后就不管不问了,要是偶尔问一句新主人,也不会让豆儿遭这么多罪。”“别光夸狗忠诚,也得想想,养宠物前就得想清楚,能不能对它负责到底,毕竟它的一生就那么短。” 还有网友分享类似经历:“我家猫送回老家,我妈后来搬家,猫跑回老房子守了半年,最后我妈又把它接回去了。动物认家认人,真的比我们想的执着。” 豆儿的故事之所以戳心,是因为它用最朴素的坚守,诠释了“陪伴”的重量——对它来说,家不是房子,是曾经爱它的人,是熟悉的气息。而男子的悔恨,也给所有养宠物的人提了个醒: 养宠物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份责任”。决定养它前,要想清楚自己能否承担起照料、看管的义务,即便因特殊原因无法继续饲养,也该找真正靠谱的新主人,并尽量跟进后续情况,而不是“一送了之”。 最后想问:你觉得男子当初的送养是“无奈”还是“不负责任”?如果是你,会怎么安置已故亲人留下的宠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浙江杭州,女子和朋友去吃自助餐,2人花费1346元,女子为了吃够本,点了28片三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