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陪乾隆爷下棋,没下几招竟然把皇上赢了,乾隆爷气得掀了桌子破口大骂:“就不怕朕斩了你!”眼看就要治罪,刘墉却不紧不慢地用一句话化解了危机,还得到了乾隆的重用。 一提刘墉,脑子里可能就是电视剧里那个跟和珅、纪晓岚斗智斗勇的驼背老头。其实历史上的刘墉,那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官二代,他爹是乾隆朝的重臣刘统勋,家里是“一门三代尚书”,根正苗红。但你别以为有这么个爹,他的官路就一帆风顺了。恰恰相反,在乾隆眼皮子底下,越是这样的家庭,越得夹着尾巴做人。 乾隆爷这人,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样样都来,尤其喜欢下棋。棋品如人品,乾隆的棋风就跟他的人一样,霸道,喜欢掌控全局,但要论真实水平嘛,也就那么回事。可他是皇上,谁敢说他下得臭?所以陪他下棋的大臣,都得揣着明白装糊涂,输得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让他赢得太轻松觉得没意思,又绝不能让他输了丢面子。这其中的分寸拿捏,比在朝堂上辩论国策还难。 刘墉呢,棋艺是出了名的高。据说他跟他爹刘统柩下棋,十盘里能赢个七八盘。这么个高手,陪乾隆下棋,那真是浑身难受。可君命难违,皇上兴致来了,点名要刘墉陪着杀两盘,他能不去吗? 这天,君臣二人在御花园里摆开棋局。刚开始,刘墉还记得自己的“本分”,处处忍让,故意露出几个破绽,想让乾隆爷赢得漂亮点。可下着下着,棋瘾上来了,他就把对面坐着的是谁给忘了。棋盘之上,黑白交错,杀机四伏,刘墉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落子如飞,步步紧逼。乾隆这边呢,本来还乐呵呵的,眼瞅着自己的大龙被一条条斩断,脸色就越来越难看。 周围的太监宫女一看这架势,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眼看棋局就要见了分晓,乾隆的黑子被围得水泄不通,再无半点生机。刘墉长舒一口气,刚想说“皇上承让”,一抬头,正对上乾隆那张阴云密布的脸。 “啪”的一声,乾隆爷猛地一拍桌子,棋盘上的棋子震得叮当作响。他指着刘墉的鼻子,气得破口大骂:“你好大的胆子!赢了朕,你就不怕朕斩了你!” 这话一出口,满园子的人“扑通通”跪下一片,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赢一盘棋,丢了脑袋,这买卖也太不划算了。刘墉当时心里也是咯噔一下,冷汗顺着后背就下来了。他知道,这会儿要是应对不好,今天这御花园就真成了他的埋骨之地。光是磕头请罪肯定没用,皇帝正在气头上,你越是认错,他越觉得你是在打他的脸。 眼看着杀身之祸就在眼前,刘墉反而冷静了下来。他跪在地上,不紧不慢地叩了个头,然后抬起脸,一脸诚恳地对乾隆说了一句话。 他说:“皇上息怒。臣不敢,也赢不了皇上。皇上的棋盘是九州四海,天下万民;臣的棋盘,不过是这尺寸之间的十九道。臣倾尽全力,也只能在这小棋盘上侥幸赢皇上一子半子,可皇上您在天下这盘大棋上,早已稳操胜券,臣拍马也赶不上啊!” 他没否认自己赢了棋,那样显得虚伪。但他巧妙地把一盘棋的输赢,上升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把自己的“赢”说成是“小道”,是雕虫小技;而把乾隆的“输”,归结为他心怀天下,不拘泥于这小小的棋盘。这马屁拍的,不露声色,又正中要害。 乾隆一听,心里那股火“噌”地一下就消了。是啊,朕是谁?朕是天子,是九五之尊,心里装的是江山社稷,怎么能跟一个臣子计较一盘棋的输赢呢?这么一想,气就顺了,面子也找回来了。他看着跪在地上的刘墉,非但没生气,反而觉得这小子脑子转得真快,是个人才。于是龙颜大悦,不仅没治刘墉的罪,反而哈哈大笑,还赏赐了他,后来更是对他委以重任。 一场眼看就要血溅当场的危机,就这么被刘墉一句话给化解了。这就是刘墉的为官之道,他不是不懂得刚正不阿,他爹刘统勋就是个出了名的“铁面御史”,敢跟朝中一品大员硬碰硬。但刘墉明白,在乾隆这样的皇帝面前,光有骨气是不够的,你还得有脑子,懂得变通。 尤其是在乾隆晚年,和珅当道,朝政日益腐败。刘墉身为朝中重臣,他看不惯和珅的所作所为,但他也知道,和珅是乾隆跟前的红人,跟他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选择了另一种斗争方式,明面上不得罪,暗地里不合作,关键时刻给你下个绊子。 他从不正面弹劾和珅,但和珅办的那些个案子,只要到了刘墉手里,他总能找出点猫腻,让和珅吃个哑巴亏。 这种斗争策略,其实就是从那盘棋里悟出来的。他知道,跟皇帝和宠臣这样的“高手”过招,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输赢。你得把眼光放长远,看的是整个“大棋局”。只要你最终的目的达到了,一城一地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刘墉能在乾隆、嘉庆两朝都屹立不倒,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靠的绝不仅仅是家世和才学。他那份洞察人心的智慧和随机应变的本事,才是他真正的护身符。
宋朝皇帝为何一生不穿黄色龙袍?也没有自称朕,反而自称官家?要问古代社会,什么颜色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