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6年,巴国太子为把能拉出金子的石牛运回巴国,动用举国之力修筑蜀道没想到,这宝贝却为国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公元前316年说起,那时候的中原大地上,七个大国打得不可开交,史称“战国七雄”。可在大伙儿都盯着中原那块肥肉的时候,西南边陲还有两个不怎么起眼的小老弟,蜀国和巴国,也就是今天四川和重庆那一片。这俩兄弟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蜀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日子过得挺滋润;巴国呢,民风彪悍,打起仗来也是一把好手。两个国家背靠着秦岭天险,觉得外面打翻了天也碍不着自己。 可他们忘了,身边还趴着一头猛虎,那就是一心想统一天下的秦国。当时的秦惠文王,正琢磨着怎么把自己的地盘再往外扩一扩。谋臣张仪主张先打韩国,拿下中原;可另一个叫司马错的大臣却把眼光投向了西南,他说:“大王,您别看蜀国那地儿偏,可富得流油啊!拿下了蜀国,咱们就有钱有粮,还能顺着长江往下打楚国,那才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秦惠文王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可问题来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会儿从秦国到蜀国,根本没条像样的路,全是悬崖峭壁,大军怎么过去? 这秦惠文王也是个鬼精鬼精的人物,他知道蜀王有个毛病,贪财好色。于是,他心生一计。他找人叮叮当当地凿了五头巨大的石牛,还在牛屁股后面塞满了金子,然后故意放出风声,说秦国有一种神牛,能拉出金子来。 这消息一传到蜀王耳朵里,他眼睛都直了。能拉金子的牛?那不就是个移动的金库吗?必须弄回来!可秦国使者说了:“大王啊,您也看到了,这牛太大了,从我们秦国到您这儿,没路啊,运不过去。” 蜀王一听,这还叫事儿?当即下令,让手下五个力大无穷的壮士,就是传说中的“五丁力士”,带领成千上万的民夫,豁出命去开山凿路。这帮兄弟也是实在,叮叮哐哐一顿猛干,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道,史称“金牛道”或“石牛道”。 就在蜀国人吭哧吭哧修路的时候,隔壁的巴国太子也听说了这事。他一琢磨,这好事不能让蜀国一个人占了啊!咱巴国也得整一头回来。于是,他也动用了巴国的力量,加入了修路的队伍,想着等路修通了,怎么着也得分一头“金牛”回来。你瞧瞧,这还没见到金子呢,兄弟俩就先为“宝贝”使上了劲,浑然不知自己正在为别人做嫁衣。 路,终于修通了。蜀王兴高采烈地派人去拖石牛,巴国太子也满心欢喜地等着分一杯羹。五头石牛被拖进了蜀国,那场面叫一个壮观。可等蜀王把牛屁股掏干净,也没见再拉出金子来,这才恍然大悟,上当了! 但这时候后悔,晚了! 司马错率领的十万秦国大军,就沿着这条由蜀国和巴国自己人辛辛苦苦修好的“金牛道”,浩浩荡荡地杀了过来。 蜀道天险,瞬间变成了坦途。蜀国军队哪见过这阵仗,被打得落花流水,没多久,曾经富庶安逸的蜀国就宣告灭亡。 这下轮到巴国太子傻眼了。他本来是想跟着捞点好处,结果好处没捞着,自家邻居先没了,嘴边还多了一头随时会吃人的猛虎。秦国灭了蜀国,转过头就对巴国露出了獠牙。巴国虽然勇猛,但在准备充分的秦军面前,也只是螳臂当车。很快,巴国也步了蜀国的后尘,被秦国一口吞并。 你看这事闹的,就为了一头根本不会拉金子的石牛,巴国太子搭上了全国的力气,修出了一条“引狼入室”的阳关大道,亲手把灭国的刀递到了敌人手上。这买卖,亏到家了。 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总免不了要嘲笑蜀王和巴国太子的愚蠢贪婪。李白在他的千古名篇《蜀道难》里就写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说的就是五丁力士开山修路的悲壮故事。这背后,是多少人的血汗,甚至是生命。 巴国太子的悲剧,说到底,是一个关于“认知”的悲剧。他只看到了金光闪闪的石牛,却没看到石牛背后那条通往悬崖的道路。他的眼光,被贪婪限制住了,最终,也为这份短视付出了亡国的惨痛代价。这个古老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诡谲,也照出了人性的幽深。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得多问几个为什么,别被眼前的“金牛”晃花了眼,忘了脚下可能就是万丈深渊。
明朝为何如此迅速地就放弃了越南呢?实际上并非大明放弃了越南,而是越南民众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