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有人花2块钱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大笔一挥画了2片咸鸭蛋和1只苍蝇,没想到2007年,这幅画拍出51.75万元高价。 聊起齐白石,很多人除了想到他画的虾,还会想到他那个著名的卖画规矩——明码标价,先钱后画,绝不讲价。 他专门在北京的画室门口挂了个牌子,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甚至细致到什么程度呢?“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十元,藤萝加蜜蜂,每只二十元”。这在当时一众讲究“风雅”,视金钱如粪土的文人画家圈子里,简直是个异类。 很多人觉得他“市侩”、“爱财”,可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手艺人最朴素的尊严。 齐白石出身湖南湘潭一个贫苦家庭,压根没上过几天学,十几岁就去学做木匠,靠着一门雕花手艺养家糊口。他是在27岁那年,才因为一本《芥子园画谱》才真正走上了绘画的道路。他太知道一分一厘挣来的不容易,也太明白手艺的价值。在他看来,我凭本事画画,你花钱买画,这是天经地义的交易,跟清高不清高没关系。 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有人花钱求他画虾,画完后,那人看画得真好,就顺嘴说:“老先生,您看我这么大老远来,生意这么好,再多送我一只呗?” 齐白石听了,面无表情地提起笔,在画的角落里又添了一只。那人千恩万谢地走了,回家打开画卷仔细一瞧,脸都绿了。原来,前面画的虾个个活蹦乱跳,唯独白送的那只,是翻着白肚皮的死虾。 这事儿传出去,大家就都懂了:齐老爷子的画,一分钱一分货,想占便宜,门儿都没有。他的“抠门”,其实是在维护艺术的价值和手艺人的规矩。 说回开头那幅画。当求画人看到齐白石只画了两片咸鸭蛋时,心里犯嘀咕是人之常情。毕竟,谁不想自己的画上是些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呢?咸鸭蛋,太家常了,甚至有点“俗”。 可当他硬着头皮求着添几笔,齐白石画了只苍蝇上去,这一下就把画的意境彻底改变了。 一开始,这只苍蝇让整幅画显得有点“倒胃口”。一盘好好的美食,落了只苍蝇,多膈应人。求画人当时估计是揣着一肚子失望走的。 然而,这正是齐白石的过人之处。那只苍蝇,就是整幅画的“画龙点睛”之笔。 您想啊,如果没有那只苍蝇,这就是一幅普普通通的静物画,画得再好,也是死的。可添上这只苍蝇后,整个画面瞬间“活”了过来。它从静态变成了动态。我们仿佛能看到这只苍蝇闻着咸蛋的香味飞来,刚刚饱餐一顿,正搓着腿准备离开。这一下,画里就有了故事,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更绝的是,据说后来专家用高倍放大镜看这幅画,能清晰地看到苍蝇翅膀上的脉络,甚至腿上细微的绒毛。寥寥数笔,却能做到如此精细入微,形神兼备,这份功力,才是这幅画价值连城的根本原因。那只苍蝇,不仅没让画变“脏”,反而恰恰证明了咸鸭蛋画得有多诱人,多逼真,连苍蝇都被吸引过来了。 齐白石的艺术,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把别人看不上的“俗物”,画出了惊天动地的“雅趣”。 当时的主流画坛,画家们都爱画什么?山水、梅兰竹菊、高士……这些都是传统的、风雅的题材。可齐白石偏不,他画白菜、画萝卜、画算盘、画老鼠偷油……他画的就是他年轻时,一个农民、一个木匠眼里最熟悉的世界。 他有句名言,叫“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画的东西,你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但又比真实的东西更有味道,更有艺术的提炼。 就像这幅《咸蛋苍蝇》,咸鸭蛋和苍蝇,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甚至有点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可在他的笔下,却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趣味。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正是源于他对生活深入骨髓的观察和热爱。他打破了艺术必须“阳春白雪”的桎梏,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就藏在最朴实的人间烟火里。 时至今日,齐白石作品的价值依然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标。就在近两年,尽管市场有所波动,他的作品依旧能拍出天价。比如在2023年中国嘉德的秋拍上,他的一幅《嘉耦图》就以高价成交,再次证明了市场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持续追捧。他的画,跨越了时代,依然能与今天的我们产生共鸣。
1953年,有人花2块钱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大笔一挥画了2片咸鸭蛋和1只苍蝇,没
历史脑洞
2025-09-15 00:04:4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