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是大功臣,可就在全国解放后,傅冬菊却没了消息,那么她去了哪里? 傅冬菊1924年出生在太原,父亲傅作义是国民党将领。她早年跟随家人辗转各地,先在太原上学,1937年日军逼近时,随母亲和弟妹撤到西安,进入铭贤中学。那里条件简单,她完成基础课程后,转到天津南开中学继续学习。南开中学教育严格,她在那里读完高中,接触到一些进步书籍。 1941年,她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度过大学时光。校园环境艰苦,她主修文科,课余时间去新华日报社借阅资料,逐步了解进步思想。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加入民主青年联盟,积极参加活动。1947年,她秘密成为共产党员,使用化名傅冬,从事地下工作。 同时,她在天津大公报当编辑。这份工作让她有合法身份掩护地下活动。她处理稿件,偶尔传递信息,保持低调。她的双重生活让她在国民党控制区小心行事,避免暴露身份。1948年前,她主要在天津活动,积累经验,为后来任务打下基础。 1948年秋,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包围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刘仁找到傅冬菊,安排她返回父亲身边,观察思想动态并劝说。她从天津赶回北平将军府,开始执行任务。白天她陪伴父亲,晚上传递情报,还把解放区报纸放在他书桌上。 傅作义察觉女儿变化,一次直接问她身份,她否认了。蒋介石下达南撤命令时,傅作义犹豫。她趁机劝说,指出南下风险和对北平百姓的影响。老友邓宝珊也从包头赶来,共同劝导。傅作义在多方影响下,同意和谈。 1949年1月,双方签订协议,解放军入城,北平和平解放。傅冬菊的努力促成此事,但她与父亲关系因立场不同而疏远。她没有宣扬功劳,很快离开公众视野。 新中国成立后,傅冬菊返回天津,继续在大公报工作,使用笔名傅冬。她的身份低调,同事不知她背景。1951年,她调入人民日报社,在北京从事编辑事务。每天她骑自行车上下班,处理新闻稿件,过着普通生活。 1952年,她结婚,丈夫是普通职员,两人育有三个孩子。家庭生活平静,她兼顾工作和家务,继续在报社任职。1982年,她调到新华社香港分社,从事统战和采访工作。她负责联络事务,经常外出采访,保持勤奋作风。 1995年离休时,她拒绝厅局级待遇,选择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方式。她把父亲遗物捐给国家,自己住旧单元房,看病排队等候。记者采访她功绩时,她总说那是集体努力。2007年7月,她在北京因病去世,追悼会简单,同事们忆起她的贡献。
1975年,蒋刚咽气,比蒋经国只大12岁的宋美龄就想独揽大权,没想到,一向憨厚的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