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两挺机枪。战士们高兴极了,随即用布把枪身擦得

熹然说历史 2025-08-11 23:17:00

1943年,八路军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两挺机枪。战士们高兴极了,随即用布把枪身擦得锃亮,可是越擦越感觉不对劲:这机枪真的是难得的好宝贝,可要是没有子弹的话,在战场上还不如烧火棍呢!这该怎么办? 1943年的八路军有多缺武器?八路军120师9595名战士,却只有枪支5216支,一半以上的八路军战士没有枪。好不容易缴获两挺机枪,却发现没有配套子弹,这可把战士们愁坏了。没想到,一个农民的冒险行动,竟然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要说1943年八路军的装备有多困难,那真是一把辛酸泪。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不要说迫击炮、山炮,就连子弹都十分匮乏,武器弹药主要靠缴获日军、伪军和自己的兵工厂制造。八路军3个主力团,一度仅装备1门迫击炮,还只有12发炮弹,这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张士钊是徐州铜山一带的农民,虽然没念过书,但为人仗义,在当地很有威望。抗战爆发后,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早就憋着一肚子火。他有个朋友叫杜全德,住在铜山车站附近,家里与日军军火库就隔着一堵墙。 八路军某部在一次伏击战中缴获了两挺机枪,战士们高兴坏了,仔细擦拭后却发现没有一颗子弹。在那个年代,129师的战士,平均每个人只有子弹22发,这两挺机枪没有配套弹药,确实成了摆设。 廉纯一是八路军联络处的负责人,为这事愁得睡不着觉。张士钊得知情况后,主动找到他说:“这事交给我,我有办法!”原来,他早就盯上了日军在铜山车站边上的军火库。 抗日战争期间,战斗缴获、军工生产、民间收集和购买以及向国民政府请领,是八路军获取弹药的四种主要途径。张士钊和杜全德商量的,就是通过民间收集这条路径。 两人经过几天侦察,发现军火库戒备森严,但在偏僻角落有个废弃的狗洞。他们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开始行动。杜全德负责进库房搬运,张士钊在外面望风,两人配合默契,一共搬出了十三箱弹药。 最巧妙的是运输环节。他们把装满子弹的板车伪装成运粪车,在弹药箱上盖厚厚的稻草,再泼上大粪,整个车子臭气熏天。张士钊推着这辆”粪车”大摇大摆地通过各个关卡,日军哨兵都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根本不愿意检查。 就这样,十三箱弹药,将近两万发子弹安全送到了八路军手中。那两挺机枪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成功让张士钊和杜全德尝到了甜头,他们继续为抗日部队提供各种支援。张士钊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发展了更多爱国群众参与支援抗战。杜全德则利用地理优势,成为观察日军动向的重要眼线。 1944年春,随着抗战形势好转,他们的活动引起了日伪军注意。一次,杜全德差点被抓,幸亏邻居及时报信才脱险。为了安全,组织安排张士钊转移到更偏远的地区继续工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张士钊和杜全德都回到各自家乡,重新过上了农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张士钊积极参与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成为当地农业合作社的带头人。杜全德虽然话不多,但在村里同样受人尊敬,经常向年轻人讲述当年的抗战故事。 八路军获取弹药途径的复杂及其努力状况,既体现了抗战时期统一战线的大背景,更反映了中共超强的社会动员及执行能力。张士钊和杜全德的故事,就是千千万万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的缩影。正是有了这样的军民团结,八路军才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直至取得最终胜利。 两挺没子弹的机枪,引出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这样的故事在抗战时期并不罕见,正是无数普通人的默默奉献,汇聚成了抗战胜利的磅礴力量。你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抗战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铭记那段不屈不挠的历史。

0 阅读:60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