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八路军正在伏击鬼子,排长见小鬼子人数太多,就下令撤退,谁知一个小战士却没听到:“排长,鬼子来了,打不?” 赵友金,山东莒县人。1944年的8月,那时候的抗战,已经打到了最胶着的时候。赵友金所在的八路军小分队,在莒县下崖村附近埋伏,准备敲掉一股子路过的日伪军。最初的情报说,敌人也就50来号人,一个班的兵力,加上地形优势,打个伏击绰绰有余。 战士们都憋着一股劲,趴在玉米地里,就等敌人钻口袋。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侦察兵带回一个让人后背发凉的消息:来的不是50人,是300多个!里头大部分是精锐日军,伪军只在前面探路。 兵力悬殊太大,硬拼就是拿鸡蛋碰石头。排长当机立断,压着嗓子下命令:“撤!马上撤!” 大家伙儿一听,都悄无声息地往后山转移。可偏偏,阵地最前头的赵友金没听着。这小伙子当时才16岁,正全神贯注地用准星套着远处的土路,脑子里全是班长教的“三点一线”,压根没留意到身后的动静。 等他觉得差不多该开火了,回头想问一句:“排长,鬼子来了,打不?”这一回头,好家伙,身后一个人影都没了。 一般人估计早就吓得腿软了,可赵友金这娃不一样。他爹和他四叔都是老八路,他从小就是在革命队伍里闻着硝烟味长大的。16岁参军,因为人小被分去做通信兵,他还不乐意,天天抱着枪练瞄准,硬是把自己练成了一个神枪手。 有多神?有记录说,他第一次实弹射击,10发子弹,干掉了4个鬼子,还重伤了俩。要知道,根据当时一些战报统计,我军平均要用16发子弹才能击毙一个敌人。赵友金这水平,搁现在就是妥妥的“兵王”苗子。 但他有个“毛病”,特别“抠”。子弹金贵,没十足的把握,他绝不开枪。班长有时候都急得抢他的子弹用。 眼瞅着自己被落下了,远处三百多鬼子黑压压地过来了,赵友金非但没跑,反而把心一横,就在原地趴得更稳了。他想起了班长的话:“打蛇打七寸,先打当官的!” 他放过了走在最前面的伪军,静静地等着。很快,一个骑着高头大马、挎着指挥刀的日军军官进入了他的射程。 “砰!” 一声清脆的枪响,划破了清晨的宁静。那个日军军官一头从马上栽了下来。 这一下,敌人的队伍瞬间炸了锅。日军没了指挥,一下就乱了阵脚。赵友金没给他们反应时间,拉动枪栓,迅速瞄准了另一个正在哇哇乱叫的鬼子。 “砰!” 又是一枪。队伍彻底乱成了一锅粥。 就这两枪,把300多人的行军队形彻底打散了。日军指挥官没了,士兵搞不清状况,不敢贸然冲锋,只能原地寻找掩护,整个进攻节奏完全被打乱。 趁着这个空档,赵友金利用熟悉的地形,一溜烟滚下山坡,消失在了青纱帐里。等他气喘吁吁地追上大部队时,班长一把抱住他,眼圈都红了:“你小子,可算回来了!” 一个16岁的娃,独自面对300多敌人,还成功搅乱了对方的部署。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勇气和心理素质? 其实,赵友金的故事,只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少年兵”的一个缩影。咱们今天总觉得,打仗是大人的事,但翻开历史,你会发现,在那场救亡图存的战争里,有太多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钢枪。 根据一些抗战史料的记载,仅在华北敌后根据地,14岁以下的儿童兵就超过了2万人。 很多地方都成立了“抗日儿童团”,这些孩子站岗、放哨、送情报,干着和大人一样危险的工作。任务完成了,就悄悄地回到队伍里,可能连名字都没留下。 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可在那国破家亡的年代,根本没得选。前线伤亡巨大,兵员补充不上,很多孩子是看着父兄倒下,擦干眼泪就拿起了枪。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懂得什么是“民族大义”,但他们知道,保卫家乡,不让鬼子再横行霸道。 这些少年兵,胆子大,不怕死,但终究还是孩子。赵友金因为太珍惜子弹,不开枪瞄准没把握的敌人,还被排长点名批评过。他委屈得直掉眼泪,顶嘴说:“不是你们老说子弹金贵,要一枪一个鬼子吗?” 一句话,道尽了那个年代的辛酸与不易。 子弹金贵,生命同样金贵。 正是因为每一颗子弹都来之不易,所以每一次射击都必须拼尽全力。赵友金的“抠”,恰恰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在最残酷的环境下,被逼出来的战斗智慧。 那场下崖村的伏击战,虽然因为情报失误没能按计划打响,但赵友金的两枪,却意外地打出了一个“奇迹”。他用一个新兵的本能,和一个神枪手的精准,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斩首行动”,为大部队的安全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