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大汉奸陶锡三将日军请到家里聚餐。席间,他突然听到女儿歇斯底里地喊着:"爹,救我啊!"陶锡三跑过去一看,几个日军正在侵犯女儿……… 1938年的南京,街头巷尾还残留着战火的血腥味。 就在这样一个满城怨气的冬夜,陶锡三家里却灯火通明,酒菜飘香。 他端着酒杯,陪着几个日军军官推杯换盏,笑容里全是谄媚,仿佛自己不是中国人,而是他们的同伙。 可一声刺耳的呼喊,突然撕裂了这一切:“救命啊!爹,救我!” 声音来自后院,是他最宠爱的女儿。陶锡三猛地起身,酒杯摔得粉碎,跌跌撞撞冲出去。 穿过月洞门,他看见三个醉醺醺的日本兵,正把女儿摁在石榴树下,粗暴地撕扯她的棉衣。 少女眼里满是泪水,那是绝望中的求生本能。陶锡三一瞬间僵住,呼吸都快断了。 “住手!”他嘶吼着扑过去,可回应他的却是枪托狠狠砸在胸口。 他踉跄后退,撞在冰冷的石桌上,喉咙里涌出的血腥味让他差点窒息。 一个军官醉眼迷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用生硬的中文说:“陶先生,你的女儿,好极了。皇军借一借,不算什么吧?” 话音未落,另一个兵把枪口对准他,像是在提醒:别忘了你是谁。 陶锡三愣住,他明明是他们最忠实的走狗,替他们征粮抓人,指认过无数同胞,甚至送过邻居家的壮丁进鬼子的军营。 他一直以为,出卖灵魂能换来庇护,至少能保全家小。 可眼前这群兽,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 他们可以随意羞辱他的女儿,就像践踏任何一个中国女人一样。 他的女儿哭喊着,那双眼睛死死盯着父亲,眼神里先是信任,接着一点点碎裂。 那张脸让陶锡三心如刀绞,她的模样几乎和亡妻一模一样。 他扑上去,却被一脚踹翻在地,额头撞在石阶,血流进眼睛里。 他挣扎着抬头,只能看见女儿被拖进黑暗的柴房,哭声越来越微弱,而院子里回荡的,是鬼子们放肆的笑。 那一夜,有人说陶锡三像疯了一样,抱着柱子不停撞头,嘴里念叨“报应”。 可一切都来不及了,那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少女,从此精神失常。 她常常抱着破碎的棉袄坐在石榴树下,逢人就问:“我爹不是汉奸,他会救我的,对吗?”这句话,像一把刀,剜在陶锡三的心口。 时间很快来到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 陶锡三的命运,也到了清算的那一天,他在伪政权里当官,帮着鬼子害人,这笔账被一条条翻出来。 法院判了八年监禁,家产全部没收,消息传开,南京百姓群情激愤,觉得这判罚太轻。 有人在茶馆拍桌子骂:“他卖国求荣,害死了多少人,八年就能抵命?” 更多人想起南京大屠杀里被屠戮的亲人,血海深仇未消,见到陶锡三的名字就咬牙切齿。 刑满之后,他带着“汉奸”的骂名苟活,走到哪儿都被人指指点点。 昔日的亲友躲得远远的,亲戚邻里也避之不及。 他一个人缩在破屋里,精神恍惚,常常在半夜惊醒,大喊女儿的名字。 老年时,他形容枯槁,孤零零死去,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如果说世上真有因果报应,那么陶锡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他把民族尊严踩在脚下,以为献媚就能换来安全。 可侵略者从未把他当“人”,更不可能给他真正的庇护。 豺狼不会因为你跪下就放过你,它们只会在饥渴时,连你最亲近的人都吞噬。 历史告诉我们,投靠外敌的人,也许能苟延一时,却终究会付出惨烈代价。 背叛者的结局,永远逃不过四个字:自食其果
1938年,台儿庄战役,16岁的“狼兵”韦容松正在巡逻,途中他碰到了由6名日军组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