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评价冯玉祥:冯玉祥手下的人哪,好几个都很残忍;冯也很残忍,他杀人。我对他很难过的,我这人向来不做这种事。……冯玉祥这人专门说假话,他差不多没有真话。 1990年,当那个被软禁了大半辈子的张学良终于能开口说话时,他对许多故人的评价都还算温和,唯独提到了一个人,情绪瞬间就上来了。这个人就是冯玉祥。张学良的原话,那叫一个不客气,说冯玉祥“很残忍,他杀人”,还说他“专门说假话,差不多没有真话”。 要知道,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冯玉祥可是个爱国将军、布衣将军,生活简朴,积极抗日。怎么到了少帅这儿,评价就翻了个底朝天呢?这背后,到底藏着多深的梁子? 要说张学良最记恨冯玉祥哪件事,那绝对是1925年的“郭松龄反奉”。 郭松龄是谁?他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的老师,情同父子,也是奉系最能打的将领之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把手底下最精锐的7万多人交给他。可就是这么个心腹,突然在滦州掉头,要打回奉天,推翻张作霖。 这事儿背后,就有冯玉祥的影子。当时冯玉祥跟郭松龄签了个密约,说好了,你郭松龄干倒张作霖,东北归你,我冯玉祥拿天津和出海口。听着是不是挺美? 结果郭松龄那边刚跟奉军主力打得血肉横飞,就等着冯玉祥的援军。可冯玉祥在干嘛?他不仅一兵一卒没派,反而扭头去攻打天津的李景林,趁机抢地盘去了。 这还不算完,他还切断了郭松龄的后路。 这一手釜底抽薪,直接把郭松龄送上了绝路。郭松龄兵败被杀,曝尸三日。这事儿对张学良的打击有多大?那可是他亦师亦友的“精神父亲”。更重要的是,冯玉祥这种背后捅刀子、两头通吃的做法,让张学良打心底里瞧不上。 所以,五年后,当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打作一团时,各方都来拉拢手握重兵的张学良。阎锡山来了,蒋介石也来了,唯独冯玉祥没派人。张学良后来自己也说,就算冯玉祥来了,他也不会帮。最终,他选择通电支持蒋介石,大军入关,直接导致了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彻底失败。这笔旧账,他一直记着。 当然,张学良看人,也不完全是凭个人恩怨。他也承认,冯玉祥在民族大义上,有过亮眼的表现。 比如“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是少数高喊抗日、并付诸行动的军阀。1933年,他联合共产党人,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一度收复多伦等失地,那可是当时全国抗日战场上的一抹亮色。 这一点,张学良是佩服的。但他话锋一转,又点出了冯玉祥的致命弱点:没人信他。 这个评价,真是戳到了冯玉祥的痛处。他一生倒戈九次,人送外号“倒戈将军”。今天跟这个结盟,明天就能把盟友卖了。这种行事风格,让他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就连他组织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最后也是在蒋介石中央军和日伪军的夹击下失败的。为什么?因为蒋介石也不信他,怕他趁机坐大。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冯玉祥有爱国之心,想做事,但他的手段和过往的“信用污点”,又让他处处受制,没人敢真心实意地帮他。 咱们再回头看张学良那句最狠的评价:“残忍”和“说假话”。 先说“残忍”。军阀混战的年代,哪个大佬手上不沾血?冯玉祥治军极严,对于叛将,手段确实酷烈。比如他曾经活埋过叛将马廷勷。这在当时是为了稳固军心,但在张学良这种受过西式教育、相对温和的人看来,就显得过于野蛮和残忍。张学良自己也说过:“我这人向来不做这种事。”这反映的是两个人底层价值观的冲突。 再说“说假话”。这主要还是指他屡次倒戈,不守信义。从投靠袁世凯,到反袁;从联奉,到反奉;从联蒋,到反蒋……他的政治立场确实像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在讲究忠义的传统观念里,这就是“无信”,他说的话,自然就成了“假话”。 冯玉祥出身草根,没有张学良那样的家底,他的一切都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对于他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不断选择更强的“老板”或者更有利于自己的阵营,或许是一种无奈的生存策略。 他的每一次倒戈,背后都有复杂的政治利益考量,并非简单的“背信弃义”。 其实他生活极其简朴,与士兵同吃同住,亲自给伤兵洗脚,被士兵亲切地称为“布衣将军”。他信仰过基督教,后来又追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晚年思想更是倾向于共产党。周恩来总理曾评价他:“一生所做,有革命精神”。 这样一个复杂的人,很难用一个词去定义他。他既有爱国救民的真诚,也有军阀的狡诈和残忍;他既有朴素的平民情怀,也有政客的投机和多变。 张学良对冯玉祥的评价,说到底,是一个圈层的人对另一个圈层的人的看法。 数十年后,恩怨散尽。冯玉祥在1948年应中共邀请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的途中,因轮船失火,不幸遇难于黑海。而张学良则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度过了漫长的余生,亲口讲述了这段历史。
张学良晚年评价冯玉祥:冯玉祥手下的人哪,好几个都很残忍;冯也很残忍,他杀人。我对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05 00:23:00
0
阅读: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