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03 15:22:46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当即下达8字命令。众将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 1951年的5月,那时候的朝鲜战场,打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志愿军入朝后,连续打了四次战役,把麦克阿瑟从鸭绿江边一路推回了“三八线”以南。那士气,简直是冲破天际。 这时候,彭老总寻思着,得,趁热打铁,再来个大的,争取把美军彻底赶下海。于是,第五次战役就这么拉开了序幕。前期打得确实顺,志愿军跟猛虎下山一样,一度攻克了汉城。 这就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战线拉得太长,补给跟不上,战士们饿着肚子,子弹打光了,人也累到了极限。而对面那个新上任的美军司令李奇微,可不是麦克阿瑟那种狂人,他是个狠角色,精明得很。他看透了志愿军后勤的命门,管这叫“礼拜攻势”——说咱们的进攻最多只能维持一个星期。 果不其然,就在我军攻势达到顶点,人困马乏的时候,李奇微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大规模反扑。几十万美军,开着坦克,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对着我军的结合部就狠狠切了进来。 这一下,情况急转直下。我军由攻转守,而且是急撤。战场上最怕的就是这个,一乱就容易散。尤其是负责穿插任务的志愿军第180师,一下子就被美军给死死缠住,包了饺子。不光是180师,当时整个西线战场上,有好几个军,加起来超过10万人,都面临着被分割包围的巨大风险。 消息传到志愿军司令部,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彭德怀,这次是真的急了。他后来在自述里都说,这是他一生中四次最紧张的时刻之一。你想想,那可是10万条活生生的汉子,是他亲手带过江的兵。这要是折在里头,他怎么向祖国和人民交代? 彭老总在指挥部里急得团团转,嘴上起了满口燎泡,几天几夜没合眼。各种命令雪片似的飞出去,但战场瞬息万变,前方的部队各自为战,想把他们完整地捞出来,太难了。万般无奈之下,他拿起电话,向远在北京的毛主席紧急求援。电话里,彭老总的声音都嘶哑了,把情况原原本本汇报了一遍。 北京中南海,毛主席接到电话后,一言不发。警卫员后来说,那三个小时里,主席就坐在沙发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屋子里烟雾缭绕,谁也不敢去打扰。 三个小时后,主席掐灭了手里的烟头,拿起电话,只给彭德怀下达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浓缩下来,就是八个字。关于这八个字具体是什么,史料上有几种说法,但核心思想是相通的。流传最广,也最能体现当时战略精髓的,是这八个字:“立即收兵,坚守待机”。 命令传到前线指挥部,很多将领一听就懵了。啥?收兵?咱们就这么算了?前期那么多牺牲白费了?而且现在想收兵,敌人能让你安安稳稳地走吗?这不是明摆着要被追着屁股打吗? 但彭德怀,这个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人,听到这八个字,先是一愣,随即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他一拍大腿,大喊一声:“高明!” 这就像一个拳击手,看到对手一记重拳过来,下意识地不是去硬扛,而是后撤一步,卸掉力道,然后再找机会出拳。这个“后撤步”,就是大智慧。 彭老总立刻就悟了。他马上执行命令,下令各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后撤,甚至可以丢掉一些坛坛罐罐。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把人带回来! 这次大踏步的后撤,虽然狼狈,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180师,损失巨大,是军史上的一个痛),但最终,志愿军的主力还是跳出了李奇微布下的天罗地网。在“三八线”附近,我们重新建立了一条钢铁防线。 从此,朝鲜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阵地战。双方就在这条线上反复拉锯,搞起了“零敲牛皮糖”的战术。虽然场面上没有了之前大开大合的壮观,但美军再也没法越雷池一步。最终,他们被拖得精疲力尽,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 咱们的军队,最大的优点就是这个。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当时我们后勤跟不上,武器装备不如人,想跟美军打大规模的对攻,就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主席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果断叫停。这在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巨大的启发。我们发展到了今天,确实强大了,但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更要保持清醒,不被情绪左右,始终从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战略定力。 撤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暂时的退让,是为了赢得最终的胜利。从第五次战役的被动,到后来上甘岭的坚守,再到最终逼和对手,靠的是什么?就是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的战略定力。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