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正式将杨素封为楚国公。楚国自古以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国,因此在汉朝之后,「楚」作为封号,成为了地位最高的称号之一。在帝王的儿子中,获得「楚」封号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而隋炀帝则对杨素给予如此殊荣,显示了其极其特别的恩典。然而,有许多后世的史学家和评论家认为,隋炀帝以此封号实际上是暗藏了希望杨素尽早去世的意图。
众所周知,隋炀帝杨广乃是隋文帝杨坚的庶次子。在历史的风波中,杨广通过策划扳倒自己的亲哥哥杨勇,成功地获得了太子的地位,最终成为了大隋王朝的皇帝。在这一过程中,杨素无疑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他是在幕后推举杨广坐上皇帝之位的重要人物。因此,杨素在杨广即位之后,权势滔天,成为权臣中的佼佼者。
然而,尽管杨素掌握着巨大权力,隋炀帝对他始终存有猜忌。这种猜疑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任何聪明的皇帝都绝不愿意让权臣的势力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更何况隋炀帝性格刚愎,自然更是如此;其次,隋炀帝自登基以来便一直关注打破隋朝政治上「关陇本位」的局面,而杨素恰好是代表关陇势力的重要人物,是他所希望打破这一格局的最大障碍之一。
尽管如此,考虑到杨素在皇位之争中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在朝中的威望,直接处决他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因此,隋炀帝心中更愿望的是让杨素自然死亡,这样他可以进行一场关于“君臣相知、生荣死哀”的政治表演,优雅地将这一切收束。
在同样是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收到来自太史司的天文观测报告,内容是预示隋朝即将有大人物去世(即将遭遇重大的丧事)。根据古代中国的分野理论,隋(随)与楚属于同一分野,因此“隋分野有大丧”可解读为“楚分野也将大丧”。在得知这一阴云密布的预兆后,隋炀帝立即将杨素封爵从“越国公”改为“楚国公”。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隋朝并没有楚王,这意味着被封为“楚国公”的杨素便成为在位唯一的持有“楚”封号的贵族。
换句话说,隋炀帝向杨素颁发楚国公的封号,极有可能是带有希望杨素应验「隋分野有大丧」这一命运的深意,暗示着他期望杨素早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