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的千叟宴:从盛大庆典到“夺命宴”
乾隆时期的千叟宴是清朝历史上一场规模庞大的皇家御宴,它不仅仅是为了庆祝长寿,更承载了清朝皇帝对老年人的敬重和国家威望的象征。这场宴会每次举办时,都成为了时代的象征,留下一些广为流传的佳句。例如,乾隆与纪晓岚为一位141岁的老者所作的对联“花开重甲,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这些宴会充满了敬老、爱老的氛围,文人纷纷称其为“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然而,这场盛大宴席,最终却转变为令人畏惧的“夺命宴”。许多参加过宴会的老人,回家后接连患病,最终不久后相继去世。
01. 宴会的盛况
清朝的千叟宴始于康熙五十二年。当时,康熙帝庆祝自己六十寿诞,并决定举办这场宏大的宴会来彰显自己的长寿与威权。这场宴会在畅春园举办,并分为两场。第一场宴会,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846人,而第二场的参加人数超过了7000人。康熙六十一年,为了预祝自己的七十寿诞,他再次举办了千叟宴,场地设在乾清宫,人数大约为1000人。宴会上,众多大臣作诗吟咏,场面热闹非凡。
与祖父康熙相比,乾隆的千叟宴则规模更为宏大。1785年,乾隆的五世元孙出生时,乾隆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三次千叟宴,规模之大空前绝后,宴会有三千多人参与,餐桌设置了超过八百席。整个宴会气氛热烈,觥筹交错,甚至得到赴宴官员们创作的3429首诗作。到嘉庆元年,已经退位成为太上皇的乾隆举办了清朝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千叟宴,地点设在宁寿宫皇极殿。三千多名白发老人共祝“万寿无疆”,乾隆为他们亲自斟酒,并命令自己的子孙为在场的官员们奉酒。宴会结束后,还收到3497首诗作。
02. 千叟宴的停办
康熙帝举办千叟宴,表面上是为了庆祝自己的寿诞,但深层次的动机在于笼络人心。清军刚刚入关不久,而武力征服并非持久之策,康熙通过举办千叟宴来展现自己的仁政,并借此收获百姓的支持。他采用怀柔政策,试图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千叟宴的特殊之处在于无视阶级的界限,老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参与,这种做法在民间获得了极大的好评,并促进了尊老敬老风气的形成。同时,老人们的支持也被广泛传播,强化了朝廷的权威。
然而,随着康熙去世,乾隆帝接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乾隆虽喜好奢华,但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他将千叟宴规模不断扩张,宴席开销巨大,甚至到了耗费国库的地步。此举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还造成了大量财富流失。尤其是乾隆去世后,清朝局势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统治者已经无力再举办如此奢华的宴会。更重要的是,千叟宴也造成了许多老人的早逝,这让皇宫不再愿意继续举办。
03. 夺命的千叟宴
乾隆时期,许多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在宴会后不久便因身体不适或疲劳过度而去世。许多人会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事实上,乾隆曾派人调查过这一问题,得出的结果让人咋舌。
首先,古代交通条件十分不便。老人们为了赴宴,常常需要跋山涉水,长途跋涉对他们而言是异常艰难的。尽管如此,皇帝的命令不可违抗,这些老人们不得不忍受舟车劳顿,远赴京城。他们还要接受繁琐的礼仪,诸如三叩九拜等,这些体力消耗巨大,许多人因此在宴会期间或稍后不久因过度疲劳而死亡。
其次,千叟宴大多数都安排在寒冷的冬季或初春。当时气候寒冷,宴席上提供的食物也常常是冷却后的残余。老人们大多衣着单薄,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寒的老人,没有足够的衣物御寒,加之长途跋涉,很多人因此在宴席上染病,甚至死于寒冷和食物不洁。
此外,宴席上的食物和美酒也是导致老人死亡的原因之一。皇家宴会的菜肴极为丰盛,各种美味佳肴应有尽有。特别是酒和肉类的过量消费,许多老人因不敢违抗皇帝或想借此机会一饱口福,最终吃到过量的食物和饮料,导致肠胃问题和其它健康问题。第四次千叟宴上,有一个小插曲引起了不少关注。为了让食物保持温热,和珅在宴会中引入了满族的火锅。宴会上每个席位都有一口火锅,里面的汤料不停加热,旁边的宫女则不停为老人们添菜。这一创新设计不仅获得乾隆的赞赏,也得到了参加宴会老人的好评。宴会结束后,火锅这种形式传遍了大江南北,最终演变为现代的火锅文化,成为当今人们喜爱的一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