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位炸断左腿的战士,给病友说:“越南炮弹算个啥!有这位漂亮女兵护理,

文山聊武器 2025-07-20 18:25:45

1984年,一位炸断左腿的战士,给病友说:“越南炮弹算个啥!有这位漂亮女兵护理,值!”女兵后来荣立一等功,她是谁? 钟惠玲,1966年出生在云南大理,家境不错,父母都是教书匠,家里书架上摆满了古今中外的书。她从小成绩拔尖,1982年从大理一中毕业,考了个好成绩,挤过200多人的竞争,抢到了家乡唯一一个女兵名额。次年,她穿上军装,胸口别着大红花,坐着老式的解放牌卡车,颠簸几百公里去了昆明,成了72医院的话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守着电话机,接听和传递指令,声音得清楚,态度得端正,容不得半点差错。1984年初,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得如火如荼,前线缺医护人员,钟惠玲听说后,几次找到领导,递上申请书,非要去老山。她哥哥已经在前线作战,她却没半点退缩,收拾好行李,背上背包,硬是争取到了战地卫生员的岗位。到了172野战医疗所,她从零学起,手里攥着小本子,记下每一步包扎和消毒的细节。晚上就着油灯反复练,军装袖口被消毒水泡得发白,手上磨出了老茧。没几个月,她就从通信新兵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战地护士,专门负责重伤员的护理。 她工作的地方条件艰苦,木头搭的棚子,床铺就是几块板子,地上全是泥。伤员送来时,身上全是血和土,有的缺胳膊少腿,伤口还往外渗血。她得赶紧清洗、包扎,还要换药、喂饭,忙得连轴转。钟惠玲干活麻利,手脚快但不马虎,每次处理完伤口,还会帮伤员把脸上的泥擦干净。她还自掏腰包买了点布料,给伤员缝了几个简易枕头,让他们睡得舒服点。她的付出,伤员们都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却记下了这份恩情。 1984年4月28日,老山战役打响,172野战医疗所成了伤员的中转站。钟惠玲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手里端着装满纱布和针管的托盘,穿梭在病床间。伤员们伤得重,有的腿没了,有的肚子被弹片划开,血水把床单都染红了。她得用镊子把伤口里的碎石和泥土夹出来,再用双氧水消毒,手指因为用力总是在抖。有一位叫李强的战士,20岁,山东人,左腿被炮弹炸断,送来时脸色白得像纸,断肢处裹着临时绷带,血迹斑斑。钟惠玲给他清理伤口,换上干净纱布,还拿了块布帮他擦脸上的灰尘,递了杯温水让他喝。她忙完这些,又去给旁边的伤员换被褥,地上被血水弄湿了,她就拿干草垫重新铺好。整个医疗所里,她的身影总是晃来晃去,忙得像个陀螺。 李强那句“越南炮弹算啥!有这么漂亮的女兵护理,值了!”是在病房里说的,当时其他伤员听了都乐了。钟惠玲没多说话,继续低头干活,给李强把纱布绑紧,检查有没有渗血。她还注意到有些伤员的衣服被血浸得没法穿,就拿去洗干净,晾在外面晒干。夏天太阳毒,不到一小时衣服就干了,伤员们换上干净军装,精神头都不一样了。她还会在晚上点一盏小油灯,挨个检查伤员的点滴,确保药水按时滴完。她的细心和耐心,让病房里多了几分温暖,伤员们提起她,都说这是个“人美心善的小钟护士”。 战役结束后,钟惠玲的事迹在医疗所里传开了。同事们觉得她干得太出色,投票选立功人员时,全票推了她。她的名字被写在纸上,送到了指挥部,连前线指挥员张铚秀都听说了这个女兵。1984年10月1日,钟惠玲作为英模代表,去了天安门观礼台,穿着笔挺的军装,胸前挂着一等功勋章,成了全场最年轻的面孔。战后,她回到昆明,脱下军装,进了军校学了四年护理,1988年调到中央警卫局干医疗保健,直到退休。 退伍后,钟惠玲没闲着,投身公益,跑遍了云南、四川、山东,探望烈士家属,记下他们的需求。她掏钱买米面油,送去老兵家,还帮着修房子、送轮椅。2000年,她牵头成立了“东方木兰荟”,带着战友和爱心人士,为烈士家属和伤残军人募捐。她每次去探望,都会带上仿制的旧军装,帮老兵穿上,敬个军礼。2020年,她搞了个“爱您爱您”活动,亲自把电暖器送到老兵家门口。如今快60岁的她,依然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军装,走在公益路上,讲着老山的故事,递上慰问金,点燃大家的爱国心。她的背影,承载了老山战役的记忆,也成了无数人心里的光。

0 阅读:96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