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主动说道:放我这吧,我可以替他当守墓人! 乔冠华,1913年出生在江苏盐城,小时候就聪明得不得了,16岁考进清华大学哲学系,后来还跑去日本和德国留学,拿了个哲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那会儿,他用“乔木”这笔名写国际评论,鞭辟入里,1939年正式加入共产党。1942年起,他跟着周恩来干外交,成了周总理的得力助手。新中国成立后,他可没闲着,朝鲜停战谈判、日内瓦会议,都有他的身影。1971年,他带队重返联合国,那场讲话至今让人回味;1972年,他起草《中美联合公报》,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1974到1976年,他当上外交部长,风头正劲。可惜,1983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0岁,走前留下个心愿:回盐城老家安葬。 乔冠华这辈子,真算得上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不光脑子好使,还特别能扛事儿。那时候外交多难啊,国际上处处掣肘,他愣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和智慧,给中国争了不少面子。尤其是联合国那次,他站那儿侃侃而谈,硬是把中国的声音传遍世界,哪个中国人听了不自豪?可就是这么个大人物,死后连回老家埋骨都成了问题,实在让人唏嘘。 1983年乔冠华去世后,妻子章含之收拾心情,决定完成他的遗愿。1984年12月,她带着他的骨灰回了盐城,想找块地安葬。可到了那儿,当地政府的态度冷得像冰块,完全不配合。也不知道是啥原因,反正就是没戏。章含之跑前跑后,碰了一堆钉子,心里那个失望啊,可想而知。没办法,她只能另想辙,最后找到了乔冠华的老朋友李颢。 李颢跟乔冠华的交情不是一般的深。早在1943年,乔冠华在重庆生了场大病,差点没挺过去,是李颢给他动手术,才捡回一条命。从那以后,两人就结下了过命的交情。这回章含之找上门,李颢一听盐城不让安葬,二话没说就拍了胸脯:“这事儿我来办!放我这儿吧,我可以替他当守墓人!”这话说得痛快,也透着股子义气。那年头,能这么站出来帮忙的人,真不多。 李颢说到做到,马上开始张罗。他家在苏州,就想着把乔冠华的骨灰安在那儿。他跑去找吴县县委书记管正,说了这事儿。管正一听,也挺痛快,同意在吴县东山镇的华侨公墓拨块地儿。地方选得不错,背靠青山,面朝太湖,风水上乘,也算对得起乔冠华的遗愿。就这样,在李颢和管正的努力下,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1985年清明节,乔冠华的骨灰正式安葬在苏州东山镇华侨公墓。章含之亲手把骨灰盒放进墓穴,用乔冠华生前攒下的2000块稿费买了块简朴的墓碑。这钱不多,可也正应了乔冠华一贯的作风——清清白白,不铺张。李颢说到做到,后来常来墓地祭扫,把“守墓人”这承诺落到了实处。墓地位置好,靠着山,临着湖,安静得很,成了后人缅怀乔冠华的地方。 章含之安葬完丈夫后,没停下脚步,继续干外交工作。她是个坚强的女人,带着对乔冠华的记忆,一直忙到2008年去世,最后葬在上海福寿园。李颢呢,晚年也没闲着,把跟乔冠华的那些往事整理出来,写成回忆录,留给后人看。这俩人,一个是妻子,一个是挚友,用自己的方式,陪乔冠华走完了最后一程。 乔冠华的墓地虽不在盐城,但苏州这块地儿,也算给了他个安稳的归宿。那2000块钱的墓碑,简简单单,却透着他一生的清廉。背靠青山,面朝太湖,这地方虽不是故乡,却也承载了他的精神。后人路过,总会想起这位外交家的功绩,想起他为国奔波的一生。 说起乔冠华,他留下的可不只是个墓地。他在外交上的成就,实打实写进了中国的历史。朝鲜停战谈判,他帮着谈成了停火;日内瓦会议,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重返联合国,他带着团队站上了国际舞台;《中美联合公报》,更是开了个大国的外交先河。这些事儿,哪件不是惊天动地?乔冠华这人,脑子活,胆子大,还特会说话,外加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硬是把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抬了好几个台阶。 他去世后,归葬的事儿虽然一波三折,但也正说明了那时候的一些现实问题。盐城不让葬,可能有地方上的考量,但对乔家人来说,肯定是种遗憾。好在有李颢这样讲义气的人站出来,才没让乔冠华的骨灰没处安放。这事儿听着挺感慨,一个为国争光的大人物,到头来还得靠朋友帮忙找块地儿,可见人情冷暖。 如今,乔冠华的墓地虽简朴,却成了个让人缅怀的地方。背靠青山,面朝太湖,这环境倒也配得上他一生的风骨。后人提起他,总会想到那段外交史上的辉煌,也会感慨他生前的清廉和身后朋友的仗义。这墓地,不光埋着他的骨灰,也埋着他一生的故事。
我感觉现在人都太难了[哭哭]我家房子租给了40多岁的中年夫妇,男的在工地上当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