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我军7名战士被越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一个战士准备拉响手榴弹同归

受伤的梦娇 2025-07-21 16:19:26

1979年2月,我军7名战士被越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一个战士准备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班长赶紧拉住他:“别冲动,咱们没到绝路!” 这句话像定心丸,稳住了大伙儿。这 7 名战士,从此踏上了一段九死一生的突围路。 1979 年 2 月 21 日凌晨,越南高平地区局势紧张。 时任41 军 121 师 361 团 8 连的尖刀班长的陈书利,带着队伍执行穿插任务,赶上大雾,跟大部队走散了。他的钢盔早没了,左脸颊被树枝划伤。 手里的 56 式半自动步枪,枪管上还沾着昨夜打敌人时的血。新兵黄志荣带着哭腔问:“班长,咱们是不是迷路了?” 陈书利没回头,说:“顺着河走,能找到大部队。” 他心里清楚,他们已经钻进越军腹地 30 公里,带的军用地图早被雨水泡成了纸浆,没用了。 三天前,陈书利奉命带战士穿插到越军后方,切断高平敌人的补给线。 部队走到班庄附近,突然起了大雾,整个穿插纵队找不着方向了。 “所有人保持间距,枪口朝前!” 陈书利朝大家喊道。 可喊完这话后,大家失散了。等他反应过来,身边只剩 6 个同样迷路的战友。 临时战斗小组就这么成立了。 陈书利清点装备,心里一沉。7 个人,只有 3 支步枪、9 颗手榴弹,子弹加起来不到 500 发。 更糟的是,卫生员熊武俊的急救包在突围时丢了,3 个伤员的伤口已经化脓。 战士马占社说:“班长,要不找个地方躲躲?” 陈书利摇头:“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必须主动突围,才有活路!” 到了正午,情况有了变化。7 个人顺着河走到一条公路,看见三间品字形的茅屋。 陈书利一看就知道,这是越军的据点。可这时候,身后已经传来越军的叫喊声。 “快!进房子!” 陈书利大喊着,先冲进中间那间茅屋。 屋里堆着不少化肥袋。他一边指挥大家把化肥袋堆到窗口当掩体,一边用刺刀在墙上挖射击孔。 没多久,越军就把茅屋围了。 陈书利从射击孔往外看,敌人至少有一个加强排。他压低声音说:“省着子弹,等他们靠近了再打!” 陈书利话音刚落,第一个靠近的越军就被他一枪击倒。战斗持续了三个小时,越军三次冲锋都被打退,茅屋周围留下二十多具尸体。 但陈书利明白,真正的麻烦才刚来。 下午两点,两门 82 毫米迫击炮被越军推到了公路上。 “轰!” 第一发炮弹在茅屋左边炸了,弹片飞起来,划伤了陈书利的右臂。 “所有人趴下!” 他大喊着,扑向黄志荣,用身子挡住了第二波弹片。 天快黑的时候,茅屋被打得全是窟窿。 陈书利数了数剩下的弹药:步枪子弹不到 50 发,手榴弹只剩 3 颗。 更要命的是,胡清祥在炮击中断了三根肋骨,卫生员熊武俊的肚子也被弹片划中了。 “班长,让我冲出去跟他们拼了!” 战士韦程儒突然站起来,手里攥着最后一颗手榴弹。 陈书利按住他的肩膀:“冷静点!天黑就是机会。” 陈书利是湖南来的老兵,这时候眼里透着一股坚定。 他看了看身边一张张年轻的脸,想起三个月前在新兵连,那时候这些人还为叠不好被子犯愁,现在却在这生死场里熬着。 “听我说,咱们分三个小组突围。我带一组引敌人注意,你们从旁边撤。” 半夜的时候,陈书利把最后三颗手榴弹分给战友。 “记住,每隔五分钟放一枪,让敌人以为咱们还在屋里守着。” 他拍了拍韦程儒的肩膀。韦程儒平时不爱说话,是个机枪手,这时候眼里全是劲儿,用力点了点头。 第一声枪响划破夜空,陈书利像箭一样冲出去,边跑边喊:“有种的来追老子!” 越军果然上当了。 二十多道手电光和曳光弹全朝着陈书利的方向追。 这时候,另外两个小组背着伤员,顺着河悄悄撤走了。 陈书利在树林里猛跑,每跑一百米就转身打一枪,故意让敌人看见他。 等他子弹打光,越军已经把包围圈缩到不到五十米。 2月23日清晨,搜寻部队在一个树洞里找到了陈书利 —— 他手里还攥着刺刀,随时准备战斗。“报告首长,陈书利请求归队!” 这个流血没哭的硬汉,此刻哭得像个孩子。 原来,另外6个战友突围后,马上向上级报告了他的位置。 师长郑文水直接下令:“就算挖地三尺,也得把陈书利找回来!” 最终,7名战士全部安全归队。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 37 小时里,他们共打死越军 36 人、打伤 19人,这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堪称奇迹。 1979年9月17日,中央军委授予陈书利 “一级战斗英雄” 称号,他的事迹还被画成连环画《威震峡谷七勇士》,成为一代人的榜样。 陈书利的故事,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无数英雄事迹的缩影。战火纷飞中,正是这些普通的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墙。他们的牺牲与坚守,值得被永远铭记。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受伤的梦娇

受伤的梦娇

受伤的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