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临终前吩咐坐弟子说:“我命终前请在帐外念佛,但亦不必多念,命终后勿动我体,锁门八小时,八小时后,不必擦体洗面,随身衣被裹了,送往后山坳中即可,历三日有虎食我最好,虎不来则就地焚化,化后再布告周围,万不可早通知。” 要说起弘一法师的前半生,不得不提他的俗名李叔同。 李叔同出生在一个富裕而显赫的家庭。父亲李世珍年轻时便已登第成为进士,曾在吏部任职。后来辞官回乡经商,成为天津数一数二的巨贾。 李世珍为人慷慨,常常乐善好施,在当地声望颇高。可惜天不遂人愿,英年早逝。李叔同五岁那年,便痛失慈父。 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他入读京城贵族学堂,成绩优异。课余时,李叔同酷爱钻研音律、书画,常在文人雅士云集的沙龙里露脸。 他的琴声古韵悠扬,诗词洋洋洒洒,常常令在场之人为之倾倒。年纪轻轻,名声就已远播。 李叔同感到内心十分空虚,对纸醉金迷的生活感到厌倦。尽管他在文坛颇有名气,却找不到精神的归宿。 终于有一天,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只身前往杭州灵隐寺,剃度出家。从此,李叔同改名为弘一。 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苦行僧。他摈弃往日的奢靡,潜心修行,日夜诵经,以无比的意志力洗涤着过去的种种。 弘一法师尤其专注律宗,严格要求自己,持戒精进。经过二十多年如一日的修行,他终于成为令人仰慕的律宗泰斗,与虚云、印光并称民国三大高僧。 虽然弘一法师已然出家,但骨子里的文艺细胞从未泯灭。闲暇时,他会提笔挥毫,将禅意妙道融入字里行间。哪怕只是信手写就的一幅对联,也能让人感受到大师内心的澄澈与平和。透过他的书画,我们能一瞥这位高僧的慈悲情怀。 涅槃无碍 弘一法师晚年身患多种疾病,他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便提前安排起后事。法师将临终时的种种事宜一一交代,嘱咐弟子们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后,在帐外念佛八个时辰,期间不得擅自移动遗体。待八小时过后,也无需再为他清洁尸身,只需用他随身的衣物将他裹起,送到后山的溪谷中。若三日内有野兽前来享用他的肉身,那再好不过;如果没有野兽光顾,就地把遗体焚化便是。一切后事办妥,再将讣告布告四邻,切记不可过早张扬。 弘一法师临终前的这番话,正呼应了本文开篇时提及的情节。通过反复提及这一细节,更加彰显出大师宁可肉身腐朽,也要令心灵得到解脱的决心。 他对待死亡的从容不迫,既体现了一位修行者的淡然,也显示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为了不伤害任何生灵,弘一法师甚至吩咐弟子们在他的龛室脚下放置几碗清水,以免火化时的热浪殃及周围的蚂蚁。 这个细节虽然微不足道,却足以让世人感受到大师内心的慈悲。正是因为众生平等的胸怀,弘一法师才能摆脱世俗的羁绊,心无挂碍。 当大火烧尽躯体,阵阵青烟袅袅升起,一代高僧就此涅槃。 置身火光熊熊的龛室,仿佛置身于三昧真火中。 在火舌的舔舐下,肉身终会化为灰烬,但那一念不生不灭的禅心,却永远不会被烈焰吞没。 在生死一瞬间,弘一法师必然早已参透轮回,洞彻诸法实相,故而面对死亡也无所畏惧。 从昔日醉心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到临终前泰然处之的得道高僧,弘一法师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谓"放下"二字。 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内心再无牵挂,正是修行的极致。弘一法师以言传身教感化了无数世人,成为禅宗的一代宗师。百年之后,他的事迹仍在世间流传,他的精神也将永远为后人所景仰。 通过对弘一法师生平的描述,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大师的心路历程。他抛开了世俗的一切,以无我的胸怀拥抱生命的终点。 在尘世间,弘一法师用自己的方式证悟了生命的真谛。而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他的悲悯情怀与豁达胸襟,亦是值得我们终生学习的楷模。
弘一法师临终前吩咐坐弟子说:“我命终前请在帐外念佛,但亦不必多念,命终后勿动我体
安琪小世界
2024-08-13 19:56:03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