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一天,有位记者同重庆市委书记肖秧有了面谈的机会,他连忙抛出了一个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像你这样的副省级干部每个月收入是多少? 1990年,中国社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十余年。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广泛推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在深入进行。然而,在物质生活逐步改善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对很多普通民众来说,政府官员的收入水平一直是一个谜。那时,"官本位"思想在一些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不少人认为,当官就意味着有权有势,收入自然也是远超普通百姓。 于是,民间关于官员收入的猜测与流言甚嚣尘上,人们对官员们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好奇。 在重庆这座山城,一对普通工人夫妇正为柴米油盐而奔波。 丈夫在工厂上班,妻子则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虽然国营工厂的工资不算高,但胜在收入稳定。再加上妻子做些零工贴补家用,日子倒也过得去。 这样的工薪家庭在当时十分普遍。他们的生活虽然清贫,却也其乐融融。 就在这一年,有位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肖秧同志。 在交谈中,记者提出了一个代表普遍大众心声的问题:"像您这样的副省级干部,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呢?"那个年代,这样直白地询问官员收入,是需要些勇气的。但记者还是迫不及待地问出了这个问题,生怕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此时此刻,人们对官员收入的猜测正是最热烈的时候。有人说副省级干部收入过万,有人说不止,甚至还有更夸张的说法。 面对众说纷纭,人们迫切地想要一个权威的答案。 而这位记者,无疑成为了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面对记者的提问,肖秧同志却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他坦诚地说:"我的工资奖金全加在一起,每个月也就250元。"这个数字,让在场的记者们瞠目结舌。250元,这与他们想象中副省级干部的收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肖秧接着解释道,马克思曾经提出,政府官员的工资水平,应该与熟练工人相当。而他的收入,也就相当于一个中等熟练工人的水平。至于普通干部,收入就更低了。记者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党和国家的干部,并非像传闻中那样"既当官,又发财"。 此话一出,在场的记者们才如梦方醒。他们回想起了采访前的种种猜测,不禁感到几分惭愧。这时,肖秧同志又补充了几个细节,更是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原来,当时一瓶茅台酒的价格已经超过了100元,而在城市里理发,也要1元钱。听到这里,记者们才真正意识到,原来党和国家的干部,在收入上与普通百姓相差无几。 肖秧同志的这番话,无疑给了世人一个清晰的信号:共产党人不图名利,只求为民。作为一个副省级干部,他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廉洁自律。 这正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时至今日,肖秧同志的故事仍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保持清正廉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都是必须坚守的政治本色。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带领人民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1990年的一天,有位记者同重庆市委书记肖秧有了面谈的机会,他连忙抛出了一个当时
安琪小世界
2024-08-13 19:55:3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