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的情况出现了。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直言:美国芯片专家中,很大部分是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18 23:03:48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的情况出现了。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直言:美国芯片专家中,很大部分是华人,中国在14亿人口里选人才,美国却能全球选! 2024年初华为被扔进实体清单时,大家盯着的是七成进口设备依赖、三成产能下滑这些明面上的窟窿,却没留意底下藏着更大的隐患:设备能砸钱造,工艺能慢慢磨,但能掌舵的人才走了,再先进的机器也只是一堆铁疙瘩。 美国芯片行业的底气,早被华人工程师撑起来了。截至2023年数据,美国半导体行业20万从业人员里,亚裔占了三成,其中六七成是华人,算下来光是华人工程师就超过四万。 这些人不是打辅助的,而是攥着核心技术的主力——英特尔的晶体管微缩、英伟达的AI芯片优化、泛林半导体的刻蚀工艺,背后都有华人团队的影子。 美国就像开了家高端餐厅,自己没种多少菜,却靠着H-1B签证这张“邀请函”,把全球最会炒菜的厨子都挖了过去,其中大半是从中国高校走出去的尖子生。 反观咱们这边,人才培养像筛沙子,漏出去的全是精华。全国每年集成电路相关毕业生能有20万,听着不少,可真正入行的连两成都不到,大多转头扎进了互联网行业——毕竟人家给的薪资更实在,发展机会看着也更清晰。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周鹏算过一笔账,国内芯片行业人才缺口超20万,而到2030年全球缺口会达到一百万,咱们这点产出根本不够填坑。 而好不容易培养出的高端人才,还常被美国用“名校提供+高薪岗位”的组合拳挖走,等于自己种的菜,熟了全被别人摘走了。 这种人才差距早体现在产业细节里了,2000年张汝京带着三百多个老部下扎根上海张江,硬生生建起了中芯国际,那些跟着他的工程师后来成了国内半导体圈的顶梁柱——现在不少企业的CEO、CTO都出自他当年的团队。 这就是高端人才的价值:一个人能拉起一支部队,能把海外几十年的经验转化成本土产能。 可这样的“领头雁”太少了,尹志尧81岁还得亲自带队攻关7纳米设备,就是因为能挑大梁的人青黄不接。 美国的优势在于,它不用从零培养人才,直接捡现成的。硅谷的芯片研发中心里,华人专家构建起创新的底层逻辑,贡献了美国35%的科技专利,AI芯片领域占比更高。 这些人大多是中国高校的佼佼者,去美国名校深造后留了下来,成了美国芯片霸权的“隐形基石”。 而咱们搞国产化时,不仅要追设备、追材料,还得追人家几十年的人才积累——中芯国际迭代28纳米工艺时,最缺的不是设备,是能把良率稳定在90%以上的资深工艺工程师,这种经验得靠十几年摸爬,急不来也买不到。 最头疼的是人才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砸了527亿美元,一半用来建工厂,另一半全花在人才上,搞“人才合作伙伴联盟”到处抢人。 咱们这边企业急着补缺口,只能高薪互挖,把行业薪资抬得虚高,却没精力做长期培养。 结果是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紧缺,设备造出来了,没人会用;工艺搞出来了,没人能优化。 尹志尧2025年恢复中国籍回国,这事本身就很有说道——他在英特尔和泛林半导体干过关键项 目,手上的技术经验比任何设备图纸都珍贵。 可这样的“归雁”太少了,美国半导体行业里四万多华人工程师,哪怕回来十分之一,都能给国内产业带来质的飞跃。 毕竟芯片竞争到最后,比的不是谁的设备更先进,而是谁的人才更能扛事:设备坏了能修,工艺差了能练,但人才走了,再想追回来,可能得等十年二十年。 国家定调“自主可控”,可自主的核心得是人,现在咱们砸钱建晶圆厂、搞材料研发,这些都是硬基建,但人才是软地基。 如果地基不稳,再高的楼也容易塌。美国能全球选才,咱们不能,但至少得把自己培养的人才留住,把出去的人才吸引回来——就像张汝京那样,用事业留人,用情怀聚人。 否则设备再先进,没有懂行的人操作,也只是一堆废铁;供应链再全,没有核心人才掌舵,也只是空架子。 芯片战的里子从来不是设备战,是人战,这才是最该绷紧的弦。

0 阅读:1

猜你喜欢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