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藏着五万日本人:不旅游只扎根!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早从上世纪90年代上海搞浦东开发,日企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波接一波杀进来,松下、索尼、丰田、佳能、三井住友……一大堆世界500强把中国总部或者亚太总部砸在上海,长宁、闵行、浦东到处是日企写字楼。 单说长宁区,登记在册的日企就超过1700家,占了全区外资企业的四分之一,古北、虹桥一带的写字楼,电梯里十个人有三个说着流利的日语,楼下便利店卖的饭团比日本本土的种类还全。 更别提临港新区那个专门的日企产业园,刚揭牌就挤进去150多家企业,连跨境金融、科技研发这些核心领域都想插一脚。 企业来了,人自然跟着扎堆,上海日本商工俱乐部这个海外最大的日本商会,会员数都涨到2204家了,背后是四五万常住上海的日本人,这还没算那些短期派驻的技术人员。 这些人可不是来旅游的,签证一年一续,房子一租就是十年八年,古北小区里三成以上的住户都是日本人,楼下的家乐福常年能听到日语对话,连导购都得会说几句日本亲切语。 2016年在古北家乐福发生过一起日本女童险遭拐骗的事,当时日本领馆特意发了警示,倒不是说这事有多特殊,而是从侧面能看出,这里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日本人生活圈。 最让人在意的是这种扎根的延续性,上海的日本学校在虹桥有专门校区,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套配齐,孩子们在这里读满十二年,直接回东京考大学,形成了完整的成长闭环。 周边的日料店更是成了标配,全上海4000多家日料店,长宁区就占了近三分之一,从人均上千的怀石料理到几十块的拉面店,连京都来的大厨都愿意定居奉贤郊区开店,这哪是临时落脚,分明是把家整个搬了过来。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日企渗透的领域,上海日本商工俱乐部里,金属·机械部会占了五分之一,资源·化学品部会二十年涨了两倍多,金融、运输、通信这些关键行业里都有日企的影子。 日本已是上海第三大投资来源地、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表面看是商业合作,实则意味着很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被攥在人家手里。 临港产业园里那些搞数据服务、科技研发的日企,每天接触的信息可都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些扎根几十年的企业和人员,简直就是埋在城市里的不定时炸弹。 中国恢复日本公民免签后,两国人员来往"说走就走",看起来是便利化,却也给管控加了难度。 这些长期扎根的日本人,熟悉上海的交通脉络、产业布局,甚至比本地人还清楚哪些区域是核心枢纽。 他们形成的社交圈相对封闭,平时一起参加日语培训班、社区活动,信息交流自成体系,外人很难摸清底细。 而且日本政府在本国给外国劳工搞免费日语培训、居留便利,在上海却反过来,靠着企业和社区形成了自我封闭的生态,这跟画地为牢的"自留地"没什么两样。 咱敞开大门欢迎外资是为了发展,但绝不是给别人当"后花园"。6500多家日企、四五万常住日本人,再加上逐年增长的短期访客,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安全考题。 那些租了二十年房子的日本家庭,看着孩子从上海幼儿园读到东京大学,对这片土地的熟悉程度远超想象,一旦真有战事,这些扎根的人带来的影响,可比临时驻军棘手多了。 毕竟商业合作能说断就断,但深耕几十年的人际网络和信息脉络,清理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才是最让人揪心的地方。

